
《花开迎佛》国画名花有主

《花开迎佛》国画问世

《借花献佛》国画花落净土寺

感悟《花开见佛》国画精髓

佛学画家李喜军工作室揭幕
2014年3月25日上午,佛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喜军工作室在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揭幕。李喜军老师精心创作的国画《借花献佛》《花开迎佛》国画撩开神秘面纱,把国花洛阳牡丹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谓国色天香雍容,威严沉吟佛语 笔墨堪比雕凿,为即将开幕的第3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献上一份厚礼。 佛学画家李喜军出生于洛阳市,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上世纪七十年代跟随恩师王恩德老师学习绘画艺术,后又受李伯安老师指导,步入绘画之门已有30 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开始绘画龙门石窟佛像,时至今日已有20年。在绘画石窟佛像的初期,李喜军便用少年时学习的素描手法展现龙门石窟佛像庄严、慈爱、宏伟的形象。 据中国国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张校生介绍,这种把许多龙门石窟经典的佛教造像设定为大类题材,并成序列地用中国水墨与西方立体的方法表现古代佛教造像和洛阳牡丹,李喜军尝试了中国画再发展的可能。在创作的路上,李喜军竟能恰到好处地控制墨中的水分,让墨彩停止在物象的轮廓边缘,犹如刀刻于山石一般,与诸多手术刀般的线条一起烘托出该佛像的精、气、神。这样完全颠覆小品画和文人画的画作,在当下让人眼前一亮。迎面而来的气势和稳重的定力,是人们观赏李喜军作品后的同感。让人无不惊叹,面前这2幅《借花献佛》《花开迎佛》作品,完全释放了中国画线条的附着力和征服力。 从佛学绘画上来说,艺术家不管采用绘画还是雕塑的手段,都始终表现的是他们意象中的佛教形象符号。李喜军的绘画艺术,利用中国画的笔墨材料,采用现代摄影的构图方式,直接面对龙门石刻遗迹,营造出了西画般强烈的明暗、透视、立体艺术效果,既具有石刻艺术的坚实质感,又不失牡丹花卉绘画艺术的唯美形式。在水墨的运用过程中又融入了素描关系的准绳,对水分的应用更是到了随心所欲,尤其是在佛像发髻处,逐一地皴擦,让精简线条的佛像本身在宣纸上呈现前所未有的恢宏气势;还有具象佛像的背景,李喜军大胆地运用了“飞天”、“碑帖”、“浮云”等元素,实与虚的结合,凸显了佛像的佛家光辉,彰显了中华文明,更是画家思想的全面展现。这是对传统艺术理念的大胆革新,也是对水墨艺术表现力的开拓与发掘。 据悉,佛学画家李喜军分别将《借花献佛》《花开迎佛》作品赠送给了走出佛教领袖玄奘的伊川净土寺建寺161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和“爱与坚守 感动洛阳”组委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 康留国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