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口福”:外地游客热捧洛阳牡丹酥

第24届河洛民俗文化庙会现场

最“孤单”:“独角戏”热闹了一群人

最“中原” 商丘剪影传人“设摊”展绝活

最环保:棕榈叶编织成“金蛇”
2014年4月12日上午,第24届洛阳河洛文化民俗庙会进入第二天,现场表演精彩纷呈。这边,30多位来自全省的民间艺人现场表演传统民俗文化;那边,唱歌、跳舞、杂技、魔术,好不热闹。 剪纸、面塑、糖人、剪影、手偶、棕编等民间艺术,给洛阳市民带来节日的欢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来自陕西的朋友学开封木版年画制作。看非遗展示,引人入胜;展自制剪纸,满是自豪;品洛阳美食,鲜美醉人。精彩的表演,让市民和游客大饱眼福。还有市民“主动”参与,展示自制剪纸,宣传洛阳本土文化,俨然一幅其乐融融的生动民俗画卷。 最“孤单”:“独角戏”热闹了一群人。大家还没回过神来,只听见一声锣鼓响,三门峡民间艺人崔锁屯的单人木偶戏又开始上演了,好奇的游客和市民随即拥了过去。只见崔锁屯在方桌大小的空间里,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嘴里唱词,一边舞动木偶,一心三用,顿时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时而舞动才子佳人的木偶,表演庄重;时而舞出打斗场面,表演诙谐有趣,观者看得目不转睛,捧腹大笑,赶忙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来。有的游客猜想其中必有机关,还偷偷掀开幕布观看。摄影记者更是登上板凳,多角度聚焦木偶戏。 与周围的洛阳剪纸、面塑等静态展示不同,动态的表演成为整个洛阳民俗庙会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围住观看。观众边看边兴奋地交流,记者长枪短炮拍个不停,不过崔锁屯丝毫不受影响,十分淡定,继续着他的“独角戏”。 与其他剧种相比,单人木偶戏显得更简单、灵活,一场戏一个人自演自唱,有时还根据角色变换腔调。唱念做打集一身,近一个小时的表演,崔锁屯十分投入,台上看似孤单,台下看得热闹,一个人热闹了一群人。 最中原:商丘剪影传人“设摊”展绝活。商丘剪影传人李丽也现场“设摊”,展示自己制作的剪影作品。一时间,游客围过来一探究竟,李丽现场示范,还向观者介绍剪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并一一展示自己带来的作品。有雷锋头像、有商丘名胜,李丽带来的几十张剪影作品十分专业。大家赞赏之余,不禁问道,怎样学得如此好的手艺? 李丽说,自己对剪影情有独钟,不求销售,只求延续技艺,希望大家多关注、多欣赏中原本土文化,这让大家又多了一份佩服。 最环保:棕榈叶编织成“金蛇”。一条用棕榈叶编织而成的“金蛇”现身河洛文化庙会民间工艺品区入口处。这条“金蛇”的作者王润鑫是洛龙区聂湾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从十几岁便开始自学钻研棕编艺术。如今,他已能用普通的棕榈叶编织出120余种动物造型。王润鑫说,这条“金蛇”高约1米、长约6.5米,他用了50多公斤湿棕榈叶,花了2个多月才将其制作完成。经过风干,这条“金蛇”目前有15公斤左右。 “最口福”:外地游客热捧洛阳牡丹酥。牡丹饼、牡丹茶、牡丹枕、牡丹燕菜、牡丹酥……颇具特色的洛阳特产纪念品现身民俗庙会,再加上本地特色小吃,洛阳民俗博物馆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该商家想到借用洛阳牡丹和民俗文化来推广自己的商品。 “打上了文化元素的饼,就不再单单是一块普通的饼,可以帮助游客更多地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很有意义。”摊位负责人说。“文商结合,以文促商,把商品跟文化结合起来。”尽管价格有所提升,但是很受外地游客青睐与热捧,销量很好。 庙会主办人、洛阳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石诗龙告诉记者,这次活动将立足河洛民俗文化,发掘各类杂耍和民间工艺,荟萃民间绝活,让市民和游客见识面塑、杂技、戏曲、说书、糖人等民间艺术形式,传承民族文化。本届庙会将力争办出文化味儿、节日味儿、地方味儿、民族味儿。 活动现场,参加展演者和群众互动交流,气氛热烈,掌声、喝彩声不断,处处充满欢歌笑语。 康留国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