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的力量”专题讲座结束后,许多媒体都围着薇姬·戈德堡(Vicki Goldberg)女士。中国摄影出版社也对戈德堡女士进行了简要的采访,以下是编辑和戈德堡女士的部分采访对话。 问:对于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您的著作应该是《摄影的力量》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的出版已经距今有20年的时间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您对现在还在看这本书的读者有怎样的建议?
答:整个20世纪是“摄影的力量”集中体现的时代,该书也是从这个角度对摄影的社会影响力进行的集中梳理,因此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当然,近20年中,我也对本书做了一些内容补充,但没有再重新出版。我也在持续关注(尚谈不上研究)摄影在当今时代所发生的变化,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样。
问:您平时都喜欢阅读哪些书籍,向中国的摄影人或评论家推荐几本书。
答:对摄影人,我推荐Fred Ritchin的《Bending the Frame》。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小说,例如Lorrie Moore或者Amy Hempel的短片故事等等。当然,如果大家对历史感兴趣,我强烈推荐William Manchester所著的《The Last Lion》,是一个三卷本的关于丘吉尔的传记。
问:您来中国已经有几次了,你对中国的摄影师了解吗?
答: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92年,但是我对中国的摄影师了解不是很多,因为我看不到很多中国的杂志。我只是看过一些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摄影师的艺术摄影作品,但是很少能看到中国摄影师拍摄的新闻照片。
问:你能给中国的年轻摄影师一些建议吗?
答:我在美国教学的时候就和我的学生说,除了做摄影以外还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个可以谋生的工作。因为在美国像《国家地理》还能提供让你出去拍片然后给你报酬的工作,这样的杂志和机构越来越少了,大多数的职业摄影师都很难靠这些生存。因此大多数摄影师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上再进行摄影创作。
问:中国的独立摄影批评家非常少,因为完全可以靠研究和写文章来维持生活所需非常困难,美国也是这样的情况吗?
答:很难一概而论,也很难为中国的独立评论家提供建议。我个人的经历是,进入这一领域之初,得益于我父亲的一小部分资助,后来慢慢步入正轨便能独立谋生。我认为在当前这个图片泛滥的时代,让摄影评论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有一种说法是,人人都可以评论。这一方面给评论家带来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个时代呼吁更加优质的评论,来满足读图泛滥时代人们的欣赏和判断的需求。
问:中国很多的年轻摄影师希望成为摄影批评人,进入摄影批评这一领域,您对这样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很多的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一方面是本国的艺术和摄影史,再一方面就是重要的世界艺术和摄影史。我个人对摄影的社会效应非常的重视。在这方面工作一定需要掌握本国近代摄影史的一些知识。以美国为例,就需要知道亚当斯拍了什么,其他的著名摄影师拍了什么。我曾经接待了一个学生 ,那个学生是用针线把作品缝了起来。他认为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件事情。但是他错了,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过这些事情。
问:您认为摄影会不会走向死亡?摄影将走向何方?
答:我认为摄影是不会死亡的。因为当摄影出现的时候人们说美术死亡了,之后电影出现的时候人们说阅读死亡了,在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又说电影死亡了,而事实上这些艺术形式都没有死亡。所以说摄影是不会死亡的。至于说摄影的定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方方面面都有,包括技术、报道、信息、医学、艺术……这些方方面面都会继续下去并影响我们的生活。也许未来人们观看摄影的方式是通过在大脑中植入芯片就可以观看图片了,很难预测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摄影是不会死亡的,但是会影响一些行业,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都是以视觉为主导的(有些其他的动物可能是以听觉为主导的)。史前时代人们就已经会在洞穴绘画了。通过绘画留下了视觉观看的图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摄影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在形式上会发生变化,但是在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薇姬·戈徳堡(Vicki Goldberg) 薇姬·戈徳堡(Vicki Goldberg)是美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摄影文化评论家。戈徳堡毕业于纽约大学,主攻英文和艺术史专业。上个世纪70年代末,她便开始从事摄影研究,并自《美国摄影》杂志1978年创刊以来,一直担任特约编辑,并经常为《纽约时报》、《光圈》、《名利场》等杂志撰写摄影文化评论文章。2013年09月26日,薇姬·戈徳堡受中国摄影出版社邀请,在北京举办了“摄影的力量”专题讲座。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5 05:13 , Processed in 0.10945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