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考古是探险

2014-6-4 15:01| 发布者:cpnoz| 查看:777| 评论:0|来自:新浪博客

摘要:《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第1期卷首语

  编辑“探险新疆100年”一稿时,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新疆,早期的考古和探险合二为一,难以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正是新疆的独特和神秘之处,在中国其它地方,考古和探险则是两回事。许多重大考古发现甚至是在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地,譬如“长沙走马楼吴简”和“成都大型船棺葬”。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地方文明绵延,繁华依旧;但另一些地方却富贵如烟而逝,大自然重新收回了发给人类的“绿卡”。

  阅读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在新疆探险和考古的著作,你会发现楼兰和尼雅的发现,真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曲折。但尼雅和楼兰这样两个艰险难至之地曾有的市井繁华却让人惊讶,尼雅民居上的雕花木梁和出土的那件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最美的桌子”,让人想起徽派民居那些“雕梁画栋”的老房子,在房子和桌子上雕刻精美的花纹是有钱和有闲的象征。

  这就提出一个生态问题:“衣锦披绸,居雕花大屋的繁华富庶之邦,为什么成了现代人的探险之地?这也是“楼兰、尼雅热”持续不衰的原因,从这里可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楼兰、尼雅之谜,也是生态之谜,人地关系之谜。”

  上期杂志我们制作了“走进伊斯兰世界”的一组报道,这期似乎是上期内容的自然延伸,我们拿出一整本的篇幅推出一个主题:新疆,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在这里除了遭遇了帕米尔高原、冰川、大山、沙漠等自然因素的阻挡,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上另一个古老的宗教——佛教相遇。因此人们说新疆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的交汇之地。这种多元交汇的一个重要产物,就是创造了灿烂的宗教艺术。千佛洞的壁画无疑是世界级的珍品。新疆的历史深邃莫测。仅斯坦因在尼雅一个地方挖出的文物,就出现了几十种文字。许多早已灭绝了的文字在新疆的荒漠中又出现了。这要感谢新疆干燥少雨的气候,这种气候造就了沙漠,但也封存了遗址、遗物。世界这样地方很少,几千年的古城遗址,直接裸露在地表之上,因此新疆是考古的“露天煤矿”和圣地。

  其实人们对新疆了解的很少。本期作者之一杨镰告诉我,他在北京图书馆作一个关于“开发塔里木的生态问题”的演讲。听者众,素质高。演讲前,他问在座的诸位,谁能说出除乌鲁木齐外,还有哪个地方做过新疆的首府,仅有一个人说出答案:伊犁。

  很少有人知道乌鲁木齐和伊犁曾是中国诗人比例最高的地方,因为那里曾是清政府的囚犯流放地。林则徐、纪晓岚都曾被逐那里。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伊犁是中国唯一能够吃饱饭的地方……

  有趣的是,当我们编辑“新疆专辑”时,发现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也做过一期“新疆”专题,然而我们看到美国人眼里的新疆是如此僻塞、落后,一切都被蒙上一层灰蒙蒙的阴影,他们用这样一些照片表现新疆,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头戴警察的大沿帽,腰扎武装带在跳舞;集市的牙医乌黑的手伸进患者的口里拔牙;街头艺人的猴子套着锁链,张着惊恐的眼睛在表演;克拉玛依大火烧死的小学生的遗照,还有草地上用石头垒起课桌的小学校……。

  无疑我们认为这些照片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只是局部的真实,用这些图片是不能正确地反映新疆的“主体”的,它们甚至省略了新疆的自然和历史之美,可见其偏见之深。新疆是中国人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会“雄浑”、“豪放”、“苍凉”、“静穆”……等意境,非去新疆不可。

  看完美国《国家地理》的新疆报道,读者无法对新疆得出一个客观的印象。

  由此事,我们深感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一本自己的《国家地理》,来解读自己国家的自然和文化。我们是自己的发言人,只有这种来自内部的声音才能矫正外部的误读。这也是《国家地理》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理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4 21:59 , Processed in 0.07021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