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随同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历史学家徐金星(右)与段有郁两位专家在新疆和田一家手工丝绸坊参观。 宁健供图

2006年,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抵达青海湖畔,展开洛阳民众表达申遗愿望的条幅。 宁健供图

大运河项目中的洛阳城外的国家级粮仓回洛仓遗址 康留国摄

丝绸之路上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康留国摄

参与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双申遗的部分民间人士举杯祝贺 康留国供图
2014年 6月22日,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凝聚了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晶。 而对于正在致力于文化建设与保护的洛阳来说,“一河一路”的申遗成功,只是又一个传承悠久文明、保护古老文化的新起点。 其中,洛阳作为唯一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双申遗城市,此次共有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含明教坊、宁人坊)、汉魏洛阳故城内城和新安函谷关(丝绸之路项目),回洛仓、含嘉仓(大运河项目)5处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上龙门石窟,洛阳共有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之路3个项目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含明教坊、宁人坊)、汉魏洛阳故城内城和新安函谷关、回洛仓、含嘉仓共6处世界遗产。 当晚,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邀请曾参与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申遗编纂申遗文本、讲学宣传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历史知识的申遗点代表、媒体记者、重走丝绸之路代表、旅行社代表等欢聚洛阳大酒店啤酒花园,举杯庆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位申遗专家不断强调:申遗成功之后,申遗的最终目的还是加强保护。 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健说,重走丝路抒发了洛阳人浓烈的申遗情结。洛阳是全国唯一同时承担着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双申遗”任务的城市,洛阳的行动,对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市旅发委的指导下,宁健和其所在的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在“2006中国洛阳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中国段)文化采风活动”的基础上,联合中央、省市多家媒体组织了“牵手丝路、对话文明—2013丝绸之路申遗大型文化采风活动”。该活动于2013年8月10日自汉魏洛阳城启程西行,历时25天,行程12000余公里,横跨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对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22个丝绸之路申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交流和采风报道,圆满完成了各项采风任务,于9月4日下午胜利凯旋。该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也为洛阳市“双申遗”工作贡献了民间力量。 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徐金星说,申遗成功的最大意义在于,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洛阳国际化都市地位,还会对中原文化创新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河南有4处丝绸之路遗产点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重要都城,考古发掘成果显著,发现过西域俑、西方金币等,定鼎门遗址还发现大量的骆驼蹄印。汉函谷关与崤函古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整条线路上唯一的一处门和路的遗迹。崤函古道也叫石壕古道,石板坡上的印痕系古代木轮车和铁轮车长期在石头上碾轧所致,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徐金星很自豪。多年来,他领衔的研究会一直关注着洛阳“双申遗”:参与编纂申遗文本;关心遗址点保护工程进展;到处讲学宣传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历史知识。 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所长聂晓雨、洛阳国学研究会会长张学民、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团总策划石诗龙、洛阳雅俗共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康留国、洛阳神鹰救援队队长刚子、洛阳国旅总经理孙国平等专家学者、经济界代表普遍认为,洛阳如何抢抓机遇,加强丝绸之路、大运河与洛阳经济研究的力度,避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被“边缘化”,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丝绸之路、大运河申遗成功,将有力推进丝绸之路沿线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洛阳作为丝绸之路、大运河双申遗城市,必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一定要迅速用实际行动,做好丝绸之路、大运河这篇文章,使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路、商旅之路和经济之路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有历史的记忆才会有凝聚力,而保持这种记忆的方法就是予以保护。不要因为申遗成功了就放松保护,要让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康留国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