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苦事,更是一件难事。亦苦亦乐,易学难精,这或许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吧!煤矿井下安全始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众所周知,在许多的环境摄影创作中,煤矿井下摄影创作当属难度最大,比如场地、光线等等,都严重制约着摄影师正常水平的发挥。特别是从煤矿安全的角度考虑,煤矿井下摄影创作基本上是一片“禁区”。在井下进行创作,好比在刀尖上跳舞,可见创作非同一般。 煤矿的井下,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着十分广泛的素材,掌握了解好安全与创作的关系,井下作品是大有可为的。当然煤矿井下是一个特殊的作业场所。由于采煤业的特殊性,在井下风流过大、多尘、潮湿或瓦斯聚积超限时拍摄,稍不注意,轻则损毁设备,重则导致事故,所以必须深入了解井下情况并根据拍摄地点的气流、湿度、瓦斯浓度、粉尘浓度等情况做好准备,并向有关方面提出书面的“井下拍摄措施”申请,获得批复之后才能着手拍摄。 井下的光线、温度、湿度都和井上无法比。如何用我们手中照相机真实、恰当、艺术地反映煤矿工人的精神风貌,这是我们从事摄影工作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本人多年来在煤矿从事摄影宣传和创作工作,现就自己在了解环境、拍摄准备、具体操作、注意事项、创作启迪等所思所想的问题做一粗浅的表述。 一、要熟悉井下的环境 安全工作是煤矿企业的生命线、幸福线。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没有效益、没有矿区的稳定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家庭幸福。从摄影方面讲,井下环境主要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空间相对较小,二是煤炭等黑色物体本身具有“吸光性” 。 空间小往往无法改变, 这是煤矿井下生产条件的客观因素决定的。 要想让空间相对变大, 就需要通过人的移位达到目的。比如一般巷道宽为 3 至 5 米,高度为 3 至 6 米,但巷道的长度一般都在几十米或数千米不等,要充分、灵活地利用现成的客观条件, 通过改变高度(如站在设备上)和长度(前后移动)来改变拍摄距离,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即巷道是死的,人是活的,通过人的灵活运动来满足拍摄条件要求。 井下煤体或岩石上多有煤岩粉尘,往往看起来比较黑,具有吸光性,就向冬天我们穿黑色或深色衣服,以吸收更多阳光保温的道理一样,所以与地面光线好的情况下拍摄有较大区别。比如晚上在室内用相机置闪光灯拍摄 3 米远的对象时效果往往是令人满意的,但在井下同样距离,利用内置闪光灯拍摄效果就明显不如地面,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在井下拍摄时, 外置闪光灯是必备的附件。 二、创作时拍摄的准备 (1)到井下创作要乘罐笼、登矿车、走巷道、坐猴车、爬斜坡,行动很不方便。因此下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携带的器材要少而精,尽量做到轻装上阵,此外,应准备一支坚固耐用的三脚架。设备准备好之后更换棉质工作服并带齐安全帽、矿灯、自救器等,应与煤矿的安检员、瓦检员等安全管理部门配合做好检查工作,主动接受井口安检员的井前检查。 (2)采掘一线的工作环境比较狭窄,拍摄人物活动,工作面最好使用广角镜头(因广角镜头的视角范围广,景深范围大)。而拍一般人物特写,用标准镜头就可以(宜选择16mm鱼眼镜头、20mm超广角镜头,搭配24-85mm广角变焦镜头)。 (3)由于井下的光线比较暗,离不开人造光源。闪光灯亮度大、色温高,是比较理想的照明灯具、携带和使用都比较方便。但在高瓦斯矿井创作、必须使用防爆闪光灯、闪光同步器和防爆照相机(全天候闪光灯和照相机,最好戴上U2灯或钨灯)。为了安全应听从井下的安检员和瓦检员指挥,通常由瓦检员在拍摄者前方3-8米远提前测量瓦斯浓度,如果发现瓦斯浓度超限应立即停止创作,关闭全部摄影器材,等待排除隐患之后再行拍摄。 (4)到井下拍摄,尽可能提高感光度,400º、800º、1000º,因井下光线暗、潮湿和倒易律失效等问题,充分利用相机自身提供的增强透光量功能来提高拍摄速度,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比如调整曝光补偿(EV)值来提高拍摄速度,减少相机振动,都是获得一幅好作品的办法。虽然增加ISO和EV值会增加作品的“噪点” ,但一般地说,通过采取多种手段后,作品的效果还是能够令人满意的,最起码比没有拍到要好。 三、实施操作中的方法 (1)如何取景和对焦:井下的光线比较暗,而且明暗不均匀,看不清人物面部的表情,甚至连轮廓都看不清,给取景和对焦都带来很大困难。可采取集光对焦的方式,即几盏矿灯集中照到被摄物的焦点上,借助矿灯的亮度来取景对焦。 (2)数码相机ISO感光度是用数字表示对光线的敏感度。ISO感光度越高,表示对光线的敏感度越强,因此,高ISO感光度适合拍摄低光照以及运动物体。但是图像可能包含噪点并且显得颗粒感增大。首先,我们尽可能调整数码相机最适合的ISO感光度,数码相机一定要调整好白平衡模式,取决于其色温,使图像的色彩更自然。 (3)利用闪光灯做光源,在井下拍中近景和特写镜头比较容易。拍大场面远景镜头,照明就比较难了。但如果采用长时间曝光和多次曝光,或在镜头前加用各种滤光镜或特技效果镜(如星光镜)拍摄,可以有效改善井下拍摄单调、黑灰的场景,把漆黑一片的工作面变得五彩斑斓。拍大场面,可采取移动闪光灯多次闪光的方式。具体方法是,选好角度,把相机固定在三角架上,尽量使用小光圈,镜头至被摄体都是清晰的,打开B门。闪光灯按着所要拍的场面,由前往后移动位置照明,在一个位置上下左右闪4~6次(注意人站在灯的后边,灯不要对着镜头闪)。有条件可以配上各种颜色的色片,创造出五颜六色的艺术效果,大约3m左右换一个位置,灯照得越远越好,使画面形成各色的光环,也可以利用井下的电机车和矿灯划出各色的流线更能增加画面的气氛。 (4)井下创作亦选中近景较为合适。因为主要反映的是矿工和现场环境,这样光线的布置比较容易,为使所拍摄对象自然生动,可采取摆抓结合的方法,因受照明的影响,单纯的抓拍不一定都能拍出好作品。实践证明,摆后又抓的井下照片一样出现逼真生动的效果,我许多被各大报刊和影展选用的作品,大多就是这样创作的。 四、创作需注意的事项 井下创作本身是个性化的活动, 每个人对好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 所以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过有以下几个方面是煤矿井下创作必须要考虑和注意的。 (1)首先要安全记心中。不能站在危险的地方创作,也不能让被拍摄对象处在危险之中,也就是说,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本人就多次见到有人掉进水坑的现象,就他们在拍摄时,发现后退一步效果挺好,再后退效果更好,结果掉进了临时抽水水坑。所以在煤矿井下创作,必须有 1 至 2 人陪同:一个是生产单位的瓦斯检查员,防止有害气体超标,造成严重后果;另外一人是监护人,随时观察拍摄环境安全情况,包括是否会冒顶掉矸或片帮等,这2人可以合并成一人,但要彻底杜绝摄影者一人到井下现场创作。 (2)井下拍摄要带三角架。井下光线相对不足,曝光时间相对较长,利用三角架和相机的“自拍”功能进行拍摄,自拍延时 5 秒以上,以保持相机的稳定拍摄。相机附件要齐全,并有备用件。保证相机电池、外置闪光灯电源充足,存储卡容量足够大。井下条件相对较差,相机电量消耗很大很快,不知不觉就会因电量不足而自动关机。如果正拍得起劲没电了,或存储卡装满了,都是令人难以接收或容忍的事情。 (3)图片清晰是基本要求。但煤矿井下环境条件复杂,清晰是相对的,特别是不能过分追求动感或艺术性,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在井下作业时,工作人员不允许摘下安全帽,有些岗位还必须戴口罩,如果让拍摄对象摘下口罩来创作,就属于“三违”行为,是不安全的危险因素,不能因为创作需要让被拍摄的人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4)注意避开杂物。井下标识牌为了醒目和易于辨认,一般都是反光型的,有如高速公路的标识。如果正对打闪光灯,就拍成“一片雪白” ,什么内容也认不出来了,如果需要呈现标识牌上的内容,可以改变一下光的照射角度;一般以标识牌为平面,使光的照射角度约 45 度拍照即可。 (5)保护好相机。根据本人经验,使用数码相机从事井下拍摄应多准备备用电池,不要频繁使用LCD察看照片;同时应尽可能避免更换镜头,以防煤尘进入机身内部导致污染CCD,一旦CCD沾染煤尘就会在画面中出现许多脏点。井下往往有水、灰尘和冒落的矿渣,要注意防止水从“空中袭击”或顶板冒落较大的煤岩块砸坏相机。升井后,应先用干软件的毛巾等物擦拭机身和闪光灯等,然后在开机状态,把相机放在阴凉而通风干燥处,待湿气蒸发后再放进相机包。 (6)冬天注意机身保暖,不能受冻,防止下井后环境温暖潮湿在镜头上出现雾气,影响创作。同时保护电池,因为电池靠化学反应工作,低温会影响电力供应而影响工作。夏天注意相机要远离窗户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因为相机机身和配件一般为玻璃或塑料的,阳光下暴晒产生的高温会使其剧烈变形,严重的不能正常工作。井下的光线暗,地形复杂,拍照之后要仔细检查随身携带的器材,以防丢失。 五、转换思维借鉴启迪 鉴于煤矿摄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近乎形成了一套“四平八稳”的拍摄模式,以及基本雷同的摄影表现方法。2006年6月,这种局面终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老师的新作《掘进》和《矿工群像》突破,被业界专家称为“当代井下矿工摄影的重大突破”。他的作品回归自然、超越自然,以其撼人心魄的影像视觉冲击力、矿工形象的强烈感染力和作品深刻的主体表现力,成为反映煤矿题材当之无愧的“经典”,堪称近年来煤矿摄影精品之作。 首先于文国老师对井下拍摄环境有掌控和应变能力。他在创作现场,并没有任何的摄影光源,这是没有经历过井下摄影的人所不可能料到的。但是,于文国老师巧妙地利用了矿工帽上矿灯微弱的光源,施以相应的慢门拍摄,完成了他的作品构思和创作。几幅展现矿工劳作状态的画面,慢门作用形成的矿工形体流动感,虚实相间,别有韵味,既丰富了煤矿摄影的表现内涵,也大大拓宽了煤矿题材的创作思路。 其次他有过硬的现场抓取能力。凡了解和经历煤矿井下创作的,为便于拍摄和成功几率高的需要,基本上采用摆拍或摆抓结合的拍摄方法。但是,于文国老师的创作过程中,他始终是以抓拍的方式进行拍摄。他似乎总让自己处于拍摄对象不被注意的隐蔽区域,并且不给对方做任何的调度安排。总是在不干扰对方的情况下,不停地调整选取自己的拍摄位置,来满足自己的题材拍摄需求。 另外在拍摄中有超强的技术技巧运用。在如此狭小、黑暗且不熟悉的拍摄环境里,他依赖自己的基本功底,把对现场的布控发挥到极致。比如,煤矿井下创作,没有三角架是寸步难行。而他就恰恰没有带上三脚架。于文国老师巧妙地利用现场闲置的一个风镐架架起相机,完成了自己的拍摄。还有他对井下摄影中闪光灯的使用技巧,拍摄角度的选择,都是别具匠心,最终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他的《掘进》和《矿工群像》等作品,无不是以极具张力的构图和画面的极强视觉冲击,带给我们以强烈的影像震撼,使得我们在为于文国老师的摄影力作叫好的同时,也深深为英雄矿工的大无畏拼搏精神和豪迈气概所感动。 煤矿井下创作是一门潜力无穷的学问,本人也只摸索了一点皮毛,同大家分享。我相信,随着井下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备,通过各位同仁不断地潜心探索,煤矿井下创作必将成为摄影艺术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煤矿摄影创作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伴我前行,给我快乐。创作的路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艰辛险阻,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我扎根煤矿创作更多矿山好作品的信心。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9-12 13:56 , Processed in 0.0196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