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对话唐晶:城市内外空间的象征隐喻

2014-8-8 10:40| 发布者:cphoto| 查看:1132| 评论:0|来自:佳友在线

摘要:4月19日,摄影师唐晶的个展“生长”在上海鲲鲤国际影廊开幕。唐晶是留德多年的青年摄影艺术家,曾在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现生活工作于德国和北京。自2002年起,唐晶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建筑空间和日常生活两者的特别关 ...

4月19日,摄影师唐晶的个展“生长”在上海鲲鲤国际影廊开幕。

唐晶是留德多年的青年摄影艺术家,曾在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现生活工作于德国和北京。自2002年起,唐晶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建筑空间和日常生活两者的特别关注,并持续至今。他一直试图从内外空间这两个向度,来探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处境。

其中,“内部空间”所关联的,是他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的“年轻人”系列。它目前由《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奶东村》、《80后北漂一》和《80后北漂二》四个部分組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唐晶有意识地拍摄身边这批80-9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虽然来自不同地区,受过各种教育,但同处一个大时代的他们,或也面临相似的处境,遇到类同的问题。这批环境肖像捕捉了全球化和都市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的表情。

而“外部空间”,则是他近年来对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观察。在这次展览展出的系列《生长》中,唐晶以他敏锐而冷静的视角,社会科学般的眼光,试图剖析如今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各色建筑体,以及它们的混乱风格下所流露出的文化身份的迷失。

在展览开幕前,我们采访了唐晶。唐晶充满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展览细节的注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拿下面这张作者背后的作品来说,它是展览上唯一一张大尺寸的带边框照片。赋予照片一个边框,背后也有着作者的授意。为此唐晶这样解释道:

“这是一种标本框,最初是用来做标本的。这张照片与我这组的其他作品不一样,既具体又看起来很抽象,我想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标本,用框固定下来。”

Photofans:《生长》这组作品是用什么相机拍的?

唐晶:大画幅,骑士4*5。

Photofans:拍摄时间是?

唐晶:2007年——2012年。

Photofans:标题“生长”是怎么来的?

唐晶:是城市不断扩张的一种感觉,我选择了拍摄两座城市:北京与武汉。北京是一圈圈往外扩张,以武汉为代表的二级城市的房子是朝上生长,我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活体,不断地扩张收缩。

北京望京新城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武汉硚口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Photofans:你是如何控制作品颜色的,有没有一个标准?

唐晶:我的作品背景都非常纯净,我希望它像一个舞台剧。舞台剧有一个特点,它的背景会把其它信息都屏蔽掉,把日常生活中具体东西抽离出来,变得象征和抽象。它似乎会告诉你这只在舞台上发生,并不是现实生活。灰白色的背景会去掉了都市五彩斑斓的感觉,抽离出来一种没有田园风光的机械感。

北京望京南湖东园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展览现场 唐晶作品《生长》 


Photofans:在拍一张照片前,你会做些什么准备?比如事先踩点或是网上调查。

唐晶:会踩点,但网上没法调查。我拍的地方不具备任何知名度,无法在网上调查,它不是事件也不是任何标志性建筑,只能是走去看,看看这个场景是不是可以拍,拍下来符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会用数码先拍一些样片。

Photofans:你的要求是什么?

唐晶:整个系列里的层层递进和前后房屋的强烈对比。把这种对比拍得很好的摄影师还有梁思聪,他所有的照片都非常统一,把这种前后对比的表象拍的非常强烈。不管怎么说,景观这个题材始终是需要这种对比。在这个基础上,我的作品另外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的东西有各种象征与隐喻。比如说,我会比较注意墙的细节。

在这个场景里,墙里头是个棚户区和露天市场,而这个墙在08年奥运会之前是没有的,之后搭起来是为了迅速把这一片不好看的区域挡在里面,所以处在这个人(图片前方)的视角,你是看不见里面的世界的。但在我这个角度,你会知道墙成了隔离两个世界的象征,不管是从现实生活的状态还是精神层面的意识,都具有这种功能。

武汉三角路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Photofans:在你所有作品中,类似“墙”这样的细节所带来的隐喻似乎很常见,但它们在画面中并不显眼,也很隐晦,这样的表现会不会太弱?

唐晶:会,如果它只在一个地方出现便很弱,但如果不止一次出现就好点,不过你还是会觉得它不够明显,因为《生长》这组是探讨很多问题的合集,之所以觉得弱是因为我没有把它抽离出来,以它为核心专门谈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司空见惯,这种司空见惯带来的麻木造成了一种观众主观感受的“弱”。

Photofans:能具体说说每张照片和它具体探讨的问题么?

唐晶:

北京唐家岭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比如这张(上图),拍摄地点是北京北部的唐家岭。原本这儿只有三千居民,但在很短时间内一下子搬进来了五万人,三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生。这里离中关村很近,上班时段状态非常疯狂,“蚁族”这个词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后来由于北京市对所有旧村进行整治改造,这一片很快就拆除了。政府修建了一些新房子,但房租要比以前贵很多。这房子是当时我去到那里时唯一没被推倒的。它是一群人生活过的痕迹,他们和他们的生活构成了这个社会不可思议的一个层面。这里有个细节,放大了会看到一对小夫妻在四面无窗的墙上画了自己、树与窗子,非常温暖也特别伤感。

北京沙河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如果把前面遮住,这张照片(上图)后面的小区是理想中生活乌托邦的象征,它看起来可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但前面则是现实生活的样子。同样,墙作为分离与割裂的寓像在这里出现。

武汉武昌火车站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通过这张(上图)我想讨论美学对社会的影响。它是武汉的一座火车站。这种下面西式,上面盖个中式的大屋顶建筑,90年代时在北京很流行。现在北京渐渐不用了,但这种风格依然向二级城市传递。它反映了我们的社会无法认知美学,同时在形式和功能中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在美学上模仿西方,试图向传统文化追寻,以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加个传统形式的帽子在上面。我觉得传统文化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了。这两条美学的路都走不通,我们自己的路在哪里还不知道,这就是我通过这张照片想讨论的,但是没有答案。

北京霍营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这张照片(上图)里,纯色的地方都是幼儿园,有一种未来被房子沉重的压住的感觉。

  Photofans:这些象征隐喻是否会过于隐晦,影响观者对图片的理解?

  唐晶:我需要的是对城市生长的一种感觉。你看过了这个系列以后,会对城市的生长有一定的感觉。我做的不是社会纪实,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不是我想要的。很多德国摄影师的作品中都会出现各种隐喻,观众看了会知道里面有东西,他们会问,会阅读。当代的艺术已并不承担一种美学服务,而是沟通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这种互动性意味着对作品的观看和阅读方式已经改变了。现在的艺术作品观众要带着问题去看,哪些是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而不是作品本身是否简单通俗。

  Photofans:你之前还有一组作品《年轻人》,在这组里,你也没有用文字说明,倾向于让照片本身说话。

  唐晶:那个系列做的时候有人跟我说,你应该把每一个人的故事和对话都记下来。我觉得不需要,作品自己会说话。每个人可能说的非常具体,但放到一起,都是一样的。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他们的,也是看他们的人的。在德国学肖像,被摄者是否直面镜头,直面镜头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很考究的,不像很多都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我这组里,直面镜头是因为要和你交流,你看着他,脑中反应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他就像你的某一个朋友,与你有着类似的经历。

  Photofans:《年轻人》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间,你个人拍摄方式的变化在哪?

  唐晶:第一部分(德国留学生的部分),我会将被摄者安排在一个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场景,用环境、物体和人物的服装去界定人物身份。第二部分(奶东村的部分)我尝试了并置,让照片与照片间产生关系。第三部分(80后北漂一)我开始用互联网做交互,制定一个拍摄计划放在网上,有兴趣的人会来找我谈,我让他们找一个能表现自己特质的物体或环境。他所呈现的碎片化的个体,我收集到一起自然变成了群体。相比70后接受社会分配的感觉,80后开始产生了一种重视自我的过程,有一种主动对抗社会,追寻自己个人的状态。第四部分(80后北漂二)就是纯粹扛着相机去街上问,问他们是否让我拍。

年轻人系列之一 奶东村部分 唐晶作品

  这是奶东村艺术家的一张(上图)。这张所处的环境,人物的姿势呈现出的状态就像猫在这个笼子里一样。笼子是艺术家做作品的材料,不是用来养猫的,这只猫每天自愿地进入这个笼子,享受片刻笼子晃来晃去的感觉。这就像北京那些年轻艺术家一样,虽然生活状态像个囚牢,但他是自愿在那,你赶也赶不走。

  这是他们工作的环境,和他们有关,这些是他们工作室里本身就有的,典型的无意产生的,是因为我的观看才产生意义。

年轻人系列之一 80后北漂一部分 唐晶作品

  这个女孩子的生活环境比较艰难,这墙板是钉的,但她依然能在狭小的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天地,闭着眼感觉好像很享受。(上图)

年轻人系列之一 80后北漂一部分 唐晶作品

  这张(上图)可以沟通《年轻人》与《生长》两个系列,关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生长》系列里有一张是在这个外面拍的。我不断进出于两种空间,在空间内部感受到年轻人不断改变的生活,在外部空间则感受到城市不断变化的状态。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环境,而内部空间又合起来组成了外部的世界。

  Photofans:感觉在《生长》里,你是在一个制定好了的计划下拍摄的,《年轻人》则是不停地在变化。

  唐晶:《生长》变化比较少,它的变化在于它由地域性的差异形成的独立章节,每个独立章节讨论不同的问题。《年轻人》这组它单一章节非常独立,也比较早,有一些学习的痕迹在里面。

北京来广营 生长系列之一 唐晶作品

年轻人系列之一 80后北漂一部分 唐晶作品

  Photofans:你觉得去德国学习后让你有了哪些进步?

  唐晶:把图像抽离出来,让图像自己去说话,关注的问题也相对抽象一些,不那么具体。

  Photofans:在去德国读摄影之前,你会拍些什么?

  唐晶:以前会拍些专题项目,纪实类的,当时很执着于黑白影调。后来自然而然就走过去了。就像和一个女人相处一样,新鲜感过了之后,你要找到一种与她永久相处的方式。

  Photofans:你以前是学雕塑的,相比与其他艺术形式,你觉得摄影的特点在哪?

  唐晶:它的力量在于给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做到雕塑与油画所不能做到的事情——直接面对现实。油画和雕塑装置讲的问题都比较抽象,或许更加大一些。但现实的部分,我们不可能主动缺席,如果不用摄影关注,你用什么呢?对于现实世界的投射,摄影是最好的方式了。

唐晶在鲲鲤国际影廊展览现场

唐晶简介

1981年9月 生于湖北武汉

2004年6月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3年2月 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

2011年至今 在《中国摄影》杂志以双月刊的形式撰写专栏《德国当代摄影大师访谈》

展览

2004年6月 摄影个展“昙华林的故事“

2004年9月 成都全国高校摄影联展

2009年1月 卡塞尔文化火车站Caricatura画廊 联展“Wenn der Nachbar dein Leben bestimmt”

2009年7月 联展“卡塞尔漫步”

2009年9月 第九届平遥国际摄影节 联展“失乐的喃语”

2009年11月 卡塞尔Kugelhaus,联展“Gesammelte Einsichten”

2010年9月 第十届平遥国际摄影节 个展“年轻人”,获优秀摄影师奖

2011年6月 马尔堡Zwischen den H?usern画廊 联展“艺术之夜”

2012年7月 卡塞尔文化工厂Salzmann Fabrik 卡塞尔艺术学院毕业联展“Examen”

2013年4月 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联展

2013年10月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2014年4月 上海鲲鲤国际影廊 个展“生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2 06:22 , Processed in 0.07861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