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齐物等观:2014年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艺术家张培力的作品《关于物损耗和再生的图像》是通过观众的参与并由红外感应纪录作品的被观看次数,每一次的观看相应地增进一次图像自身的像素值,依次循环呈现。观众的观看最终促成了这件作品,作品反过来依赖观众而成立,这是一个相互达成的作品。 
张培力,关于物损耗和再生的图像,互动图像装置(草图),2014 介绍下此次参展作品? 张培力:这个作品是一个不断地呈现地过程。一开始,每一张图出现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是不清楚的,它是一个白的,像素是很少的,屏幕在每次被感应到以后像素增加了,让图像变得越来越清楚,到了一个极限以后,变成下一张,这样的一个循环,这个作品里面大概有10几张图。 这些图片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我比较随意拍地,找的这些物体都是随机的,这些物都是不起眼的,它们跟日常生活是比较有密切关系的,不是那种很特殊的东西,我只是想找这些物体,平时可能会被忽略地,或者说不太认为它有什么任何意义的。 
张培力,关于物损耗和再生的图像,互动图像装置,2014 回到物本身有它的一些意义,这些物放在你的作品里面它们代表什么? 张培力:关于意义的话,其实我是不太想有一个太明确的指认,可能有意义,可能没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个由观众来给定,所以这个是观众的一个观看或者说解读的一个空间,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不会找意义上来讲。已经比较明确的东西,那些物,这些物都是泛泛地,跟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但是没有特定的指向性,我只是想这样,让观众有更多的解读的可能,不光是我自己。 观众看到物的时候,这些不断增长的图象会越来越清晰,为什么会设定这种过程呢? 张培力:观众的身体跟这个作品本身也变成一个物,观众的身体有可能会直接跟这个图象产生一种联系,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屏幕或者说屏幕里面呈现出来的图象,整个的感应系统当成一个物,实际是你观看的过程当中是和另外一个物在发生一种关系。 
张培力,关于物损耗和再生的图像,互动图像装置,2014 你这些年作品之间有什么变化? 张培力:有变化,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基本还是按照自己的一个线索在工作,你要说到变化的话,博而励画廊个展你看到了我以前没有做过纯粹声音的装置,现在我尝试可能也会有那种作品,比如说在后面的工作计划里面,也会有纯粹的机械的作品。不包含声音,不包含录像。是机械装置,纯粹的会动的东西。跟现在展览的有一些作品有点像,我们这个展览里面看到很多纯机械的东西。 
张培力
如何理解新媒体这个概念?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是否有关注?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培力:这个问题有点大,我觉得实际上新媒体我们从狭义上讲,二战以后,后工业以后出现的,特别是那种照相,或者说在机器时代以后,也就是说,不是由人的情绪和艺术家的身体直接来创作的那些东西,我们讲可以都算是所谓新媒体,甚至于更早的版画也可以说是新媒体,因为它是可以复制的,重复生产的这样的东西。除了以前的水墨,油画他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是认为新媒体一直有,一直存在,只不过是每一个时代它有不同的一个定义,所以新媒体不是特指某一种媒介,或者录像,或者声音,或者机械,它针对的是艺术家整个的对于媒介的一个态度,也就是说,有这样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对于艺术创作当中的媒介的作用,媒介的地位特别关注地。有些人是不在意的,有些人一直用油画,他认为油画对他来说够了,有些人对油画或者绘画本身可能就会有一些疑问,因为对他来说,这样的一个,比较能够控制的,比较熟悉的一种创作的一种方式,会使它缺少一种感觉,缺少灵感,我觉得新媒体应该是指的这样的一些艺术家。我觉得新媒体艺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以后,观众也在不断地改变,或者说整个的艺术市场也好,观众群也好,媒体也好,或者说整个的艺术界,从一开始的困惑,一开始的小众,变到慢慢地理解、接受,甚至于有一些欣赏。 所以我是认为这个东西它当然是一个不断地在更新,或者说不断地变化的一个形态,但实际上它存在很多危险性,从理解上讲新媒体一旦成为一种教条,特别是成为技术教条的话非常危险地;如果是从观念讲,一个艺术家他希望从创作语言上,找到一种更符合他的一种对于问题的一些看法,寻找到一种出口那我觉得这个是有意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