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农民邢占军18米长卷《金刚经》 洛阳名画家赠画老子像 洛阳书法名家授牌匾 洛阳雅院赠送作品集 文艺家献歌 只听说农民进城送粮食,城里人文化下乡,还很少听说农民进城送精神食粮。而如今,栾川县合峪镇马丢村农民邢占军实现了祖祖辈辈农民的梦想。 2014年8月7日,栾川县合峪镇马丢村农民邢占军的篆书甲骨文书法研究院在洛阳牡丹宫附近一所农家庭院揭牌。洛阳雅俗共赏文化艺术研究院、爱与坚守感动洛阳组委会等社团前往祝贺。中新网、人民网、中国经济文化网、中国艺术家网、中国艺术产业网、中国书画投资网、艺宝网、美景中国网、美景拍客网等一批网络媒体记者、编辑闻风而动,连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文艺家》杂志也派出采编现场采访。一个泥腿子出身的普通农民,舞文弄墨也不稀罕。却以篆书甲骨文挺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开书院,不能不让人迫切解开谜团。 邢占军出生的年代,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1963年。一生下来,就一直是身小体弱多病。母亲含着泪水背着他跑到六十里外的县城医院里救治。经过专家研究治疗最终硬是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邢占军回忆说,如果当时不是母亲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就不会有今天健康的邢占军。事后母亲还开玩笑的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母亲这句话为他以后在书写甲骨文篆书《百福图》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邢占军长大后走出大山,到偃师市缑氏镇邢村投资办厂。他致富不忘众乡亲,捐资为贫困村群众修桥、铺路,为村小学、幼儿园、校园操场和村卫生所大院都进行硬化,并建起了村部活动文化广场。 邢占军觉得不仅要物质上扶贫,还要文化扶贫。用“最早的汉字”弘扬民族文化是邢占军孜孜以求的目标。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从为贫困村卫生所赠送“悬壶济世”篆书题词为发端,闲暇之余,邢占军尝试以小篆形式、用100种不同笔法书写而成《百福图》,祝福乡亲们和他一样美满幸福,安乐吉祥。除了《百福图》,邢占军还有大型作品《金刚经》、《道德经》、《地藏经》、《我的母亲》、《背影》等多部长卷被博物馆、文化馆、企业家收藏,逐步走上了文化致富之路。 耳闻目睹邢占军的作品和感人故事,大家觉得从邢占军身上,看到了农民对文化的渴求,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洛阳雅俗共赏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洛阳老子协会常务副会长郭崇华亲自为邢占军的篆书甲骨文书法研究院揭牌,为其赠送了一批有关洛阳文化的书籍;还与中国邮电美协理事、洛阳国画家协会副主席蔡汇川联袂创作了《老子悟道》图;邵秀玲、王淑敏等戏曲爱好者也歌舞助兴,表达城里人欢迎山区农民文化进城的喜悦心情;志愿军老战士代表也亲临现场道贺,接受了邢占军篆书《寿》的祝福;中国第一农民女导演张从霞,也带着摄制团队,为邢占军量身打造一部微电影《农民邢占军文化进城送食粮》 洛阳雅俗共赏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崇华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在自己家门口舞文弄墨;选择文化名城以文会友,既能展现农村原生态文化,又能接触到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受到更高层次文化熏陶,对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康留国 摄影报道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9-12 21:03 , Processed in 0.0197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