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活动现场,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一群小朋友为在场市民演唱了一首《感恩的心》,向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他们的人表示感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啊……”一群口念童谣手提灯笼的孩子登上舞台。 深圳“合成号”传承人陈淦忠先生(右一)向爱心企业和嘉宾戴上绸带。 深圳百年老字号“合成号”负责人为福利中心的孩子送上1000盒中秋月饼,让孩子们在宝安这个温暖的大家里“团团圆圆”。 深圳百年老字号“合成号”准备运往赠送给福利院1000盒和留守儿童一批中秋月饼,为这些特殊的儿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提前送上中 一位义工展示颁发弘扬深圳传统“文化大使”纪念品与证书。 粤剧名伶卓佩丽登台献唱。 主办方表彰8位弘扬深圳传统“文化大使”,向他们颁发弘扬深圳传统“文化大使”纪念品与证书。 深圳民俗文化盛宴在宝安举行,宝安福利中心孩子获赠千盒月饼 中国摄影在线深圳讯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啊……”一群口念童谣手提灯笼的孩子登上舞台。童谣将现场数百人带入童年的记忆中,近日晚,一场“春江花月夜”深圳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在西乡上演。 老少共忆本土中秋节民俗 此次活动是由宝安区文产办主办,深圳百年合成号、宝安传统文化协会等单位承办。活动现场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古筝高胡独奏、粤剧演唱,轮番上场助雅兴。粤剧名伶卓佩丽登台献唱,深圳市本土艺术研究会会长廖虹雷上台讲深圳中秋节民俗等,与台下老少共忆本土中秋节民俗。 在绝大多数人脑海里,农历八月十五才是中秋节,廖虹雷介绍:“历史上,深港两地过的中秋节是八月十六,这一天要拜月祭月追月,猜灯谜,烧塔仔,放孔明灯,吃时令水果。”据介绍,深圳民间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就是拜月赏月。离中秋节还有七八天时间,人们就着手准备拜月赏月的物品。石岩、龙华、布吉一带农家,到果园采摘柿子回来,挑选个大匀称漂亮的柿子,用香火“藏”熟成红柿;公明、松岗和西乡、南头的农家,收获芋头、菠萝、菱角待用;横岗、龙岗、坪山的农家到田里锄花生或在自己“自留园”里摘柚子和青榄等,一方面自用,一方面挑到墟集上售卖,换回香烛、香油和“月光纸”祭祀。中秋月夜的重头戏是:祭月、拜月、赏月,甚至玩月、走月和跳月。吃月饼、庆团圆、玩灯笼、“耍乐仔”、“烧瓦塔”、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几乎通宵达旦。月光下,人们尽情表达对“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向往。 宝安福利中心孩子歌唱感恩 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有何演变?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相南翔教授独有一番体会。他说,自己来深圳15个年头了,发现深圳的融合性非常强,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可在这里交汇聚集。每年中秋节,深圳人将一盒盒承载着思乡情感的月饼邮寄给老家的亲人。此外,中秋节还有多种过法,比如和朋友短途出游,或者文人雅士凑在一块,品茶操琴,吟诵诗词歌赋。作为移民城市,深圳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过中秋,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吃月饼。 “春江花月夜”活动现场,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一群小朋友为在场市民演唱了一首《感恩的心》,向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他们的人表示感谢。深圳百年老字号“合成号”负责人为福利中心的孩子送上1000盒中秋月饼,让孩子们在宝安这个温暖的大家里“团团圆圆”。此外,主办方还呼吁广大群众除了给本地群体送去关爱,还要将深圳的大爱送给因父母在深圳打拼而被留在老家生活的留守儿童。 以月为媒“迎月、吟月、颂月、论月、品月、享月”,让老宝安独具特色的中秋文化民俗重现在广大市民面前。通过“春江花月夜”中秋传统文化活动,让宝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推广,让更多市民更加了解“第二故乡”的文化。 中国摄影在线记者 黄建华 摄 宝安日报记者 雷小舟 文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9-12 21:01 , Processed in 0.0197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