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变迁(组图)

2014-8-19 09:34| 发布者:cpnoz| 查看:1156| 评论:0|来自:河北新闻网

摘要: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能够记录历史的除了文字还有影像。四十前石家庄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年来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一张张黑白彩色的照片就能给出答案,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段故事。照片的拍摄者就是石家庄摄影达人冯建君 ...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的变迁

上:70年代的广安街。中:80年代的中山路平安大街交口。下:90年代的火车站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的变迁

摄影获奖证书有五六百个,装在袋子里拎起来有七八斤重。

  燕赵都市报记者 康瑞珍/文 记者 赵杰/图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能够记录历史的除了文字还有影像。四十前石家庄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年来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一张张黑白彩色的照片就能给出答案,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段故事。照片的拍摄者就是石家庄摄影达人冯建君,他40多年来用相机记录了省会石家庄的变迁。

  40多万张照片记录城市发展历程

  一进冯建君的家,首先看到是摆满了书橱的摄影奖杯和奖章,用纸封装着的底片10多万张,摆满了另一个四层书架,纸封上都有清晰的分类和编号。旁边放着装满数字照片的六张1千兆容量硬盘,“几乎每半年就能装满一个”。去封皮的摄影获奖证书有五六百个,装在袋子里拎起来有七八斤重。“因为证书太多了不好放,只好把封皮去掉。”冯建君说,至今他拍的照片不下40万张。

  冯建君从70年代开始,拿着相机走遍了石家庄的大街小巷,石家庄的点滴变化,都被他的镜头记录了下来。火车站的变迁、长安公园的发展,中山路等主干道的变化……如果把这些照片做成幻灯片,会像电视剧一样,流畅地演示着石家庄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架架大桥凌空而立,一条条马路四处延伸,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以及人们衣着装扮由朴素到艳丽。

  他敏锐地感知着石家庄的每一点变化,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燕春饭店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石家庄最高的建筑物落成,第一座立交桥的建立,解放路地道桥从单孔到三孔的变化,南二环路的通车等等,这些历史性的瞬间都被他的镜头捕捉到。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的万宝商场、北道岔立交桥、南大街19号院等还能在他的照片中找到踪影。一些具有时代性的照片在多次摄影展中获奖,也已成为珍贵的史料。

  “石家庄一有变化,就很兴奋,没事就过去拍,不管白天晚上都想记录下来。”冯建君说。40多万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一个摄影爱好者的执著,也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的变迁

  用纸封装着的底片10多万张,摆满了另一个四层书架。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的变迁

用纸封装着的底片10多万张,摆满了另一个四层书架。

  受父亲影响,与30多台相机相伴

  冯建君的摄影人生与父亲冯金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父亲是一个老摄影家,曾在报社做摄影记者和美编,时常拍一些新闻图片。冯建君对父亲拍的照片很感兴趣,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摄影。

  那时条件不好,相机很贵也很紧缺,能有一台相机很难得。“父亲对相机像是武器一样保护得很好,不准小孩碰,生怕弄坏了。”冯建君说,报社对胶片也有限制,“能够拍照是很奢侈的事”。

  刚上初中的冯建君专心观察父亲的相机,和弟弟根据相机原理用肥皂盒做了一台相机,“红色的肥皂盒用漆染成黑色,用镜片做镜头,皮筋传送,牙膏管片做快门,拍1、2米远的东西没问题,远点就不行了”,冯建君做出来后很兴奋,自己拍了照片自己冲洗。洗照片需要黑暗、安静的环境,往往在晚上10点多家人都睡着了开始冲洗,一洗起来就到了晚上两三点。

  看到儿子这么痴迷摄影,父亲也很支持,有时出去拍照带着冯建君,给他讲构图,找拍摄角度等。他悟性很高,没多长时间就能拍出像样的作品。冯建君从事的工作也与摄影相关,曾在石家庄原无线电三厂负责摄影和美工工作。父亲也时常对他的照片进行指点,进步很快。后来父亲经常对人说,“他拍得比我好。”

  他工作后攒钱买了一部国产相机,80年代买了日本产的富士相机,从胶片机到数码卡片机、专业单反相机,冯建君用过的相机不下七八台。加上父亲用过的相机和自己获奖奖品相机,现在家里有相机三十多台。他说,对于这些朝夕相处的伙伴,看着就很安心。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的变迁

  四十多年来,老冯拍摄行程至少达30多万公里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的变迁

四十多年来,老冯拍摄行程至少达30多万公里

  走遍省会每个角落,拍摄行程30多万公里

  说起拍摄石家庄的变迁,他有一个朴素的理由,“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拍自己生活的地方比较方便,也想把自己的家乡记录下来,给后辈们留下资料。”

  那时下班后,他就背着相机出去拍照。广安街和长安公园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因为当时只有长安公园有点景色,风景、人物、建筑等都成了摄影对象。出生在广安街的他,对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有特殊的感情,街上的每一点变化都被记录下来。冯建君说,至今每年都会拍几张广安街的照片,几百张照片记录了广安街从一条窄街到繁华的大道、从平房到高楼大厦的巨变。

  城中村的改造项目提上日程后,冯建君意识到石家庄变美的同时一些景物也随之消失。他为把这些旧身影保存下来,起早贪黑地抢拍,记录下了20多个村从矮小平房到高楼林立的变化,这种鲜明的对比在他的照片中随处可见。“对比才有震撼力,这都是珍贵的文化记忆,以后再也找不了。”他说。

  他从1987年拍刚建成的石家庄火车站,到火车站商业圈的建设,直到火车站的变迁,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近两年拍得桥比较多,“石家庄建了很多漂亮的大桥,二环路上的高架桥、三环路上的立交桥、子龙桥等”,说起这些桥,冯建君如数家珍。

  为拍好照片冯建君也吃了不少苦头,为了拍日出就得凌晨4、5点出发,为了拍夜景常常到深夜,有时为了等一个光线在烈日下暴晒几个小时。更时常为了一个好的角度去寻找制高点,多数情况下需借助其他的建筑,“还得跟人家说好话,讲自己拍照的目的,但也不是每次都顺利,有时候说了半天还是没能成功”。但他觉得这都这没什么,能拍出好片子一切都值了。

  他的交通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摩托车到现在的电动车,没事就骑着车子出去寻找拍摄素材。一个长焦镜头相机、一个广角镜头相机、一个卡片机和一个三脚架是他出门的“行头”,重达20余斤。曾骑了10年的摩托行程仪表上显示着8万多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足迹渐渐地从市区转向周边县域。他说,四十多年来,拍摄行程至少达30多万公里。

摄影达人冯建君:40余年用镜头记录石家庄的变迁

四十多年来,老冯拍摄行程至少达30多万公里

  摄影路上坚定前行

  如今58岁的冯建君兼任六七个媒体的特约摄影师和特约撰稿人,是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艺术摄影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拍照已成为生活的全部。他没事就出去拍片,“在家闲不住,闲的时候也是整理照片”,他把拍摄的照片分类编号、做上目录,虽然几十万张照片,说要找哪张就能找到。

    最近,冯建君正在为石家庄市庆祝建国65周年摄影展忙碌着,接受记者采访也是摄影之余挤出时间来。他想拍一些石家庄近几年来变化较大的地方,反映城市风貌。每天8点就出门,有时候晚上也出去拍夜景。近两天即使很热,但空气质量较好适宜拍照,高温依然没有阻挡他拍照的脚步。

  对于石家庄的变化,冯建君有很多感慨,“石家庄的变化太大了,由过去的村庄发展成现代化的都市,很荣幸见证并记录了它的变迁,看着家乡的变化也很欣慰。”

  他说现在不敢停歇,因为变化太快了,稍一不留意就会错过,“作为一个石家庄人,记录自己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留下更多的资料,是一个摄影人的职责。”他将继续在摄影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手中的镜头来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希望在多年后能拿出更多的照片,展现自己家乡的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城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07:49 , Processed in 0.07510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