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2014阿尔勒摄影节笔记 展览篇

2014-8-21 17:15| 发布者:zhcvl| 查看:2518| 评论:0|原作者:吴栋|来自:佳友在线

摘要:2014阿尔勒摄影节展期为7月7日至9月21日。在阿尔勒,花个个把小时大约就能绕小城一周了。不过如果想在摄影节期间,将所有展览挨个仔细看完,真得花上个四五天。展览开放的时间是每天早上10:00至晚上6:00,有收费展也 ...
 
2014阿尔勒摄影节展期为7月7日至9月21日。在阿尔勒,花个个把小时大约就能绕小城一周了。不过如果想在摄影节期间,将所有展览挨个仔细看完,真得花上个四五天。展览开放的时间是每天早上10:00至晚上6:00,有收费展也有免费的。对于艺术,法国人向来尊敬,所以花上个几欧十几欧看个展,实属平常。游客如果专程去到阿尔勒看摄影节,建议购买日票,一张票可以在一天内参观所有展览。是个不错的选择。


大卫·贝利个展外的人群 吴栋/摄


关于本届摄影节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总策展人弗朗索瓦·赫贝尔(François Hébel),今年是赫贝尔担任总策展人的最后一届。整个摄影节前言里,赫贝尔在感谢了所有人之余,也谈到了自己如何谢幕的想法:

“如何才能不那么戏剧地离开这个舞台?观众本就置身在这场大戏中,这并不是场轻喜剧,这儿是个能搅动你灵魂的地方,只要你被感动一次,它就会改变你。所以,很自然地,这将是属于我们的老朋友们的最后一次狂欢(parade),他们曾给过我们令人兴奋的提议。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从没在阿尔勒露过脸的艺术家与策展人们参加。之后,45年历史的阿尔勒摄影节,大幕即将改变它的形状。”

从赫贝尔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届摄影节展览可简单分为两种:老朋友与新面孔。


老朋友的展览:

一.吕西安·克莱格之路——Lucien Clergue THE MEN AND WOMEN OF LUCIEN CLERGUE

展览的全名是“吕西安·克莱格镜头中的男人与女人们”。是为摄影节创始人吕西安·克莱格80岁寿辰所办的回顾展。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将吕西安的摄影梳理一遍无疑有着致敬的意味。“生命,死亡,四元素,裸体女人”始终贯穿在吕西安的作品中:使他成名的水边女人体,沙滩上转瞬即逝的抽象图案,濒死的公牛,影响其一生的毕加索照片……包括近些年的彩色新作。嗯,吕西安80岁了,但还是充满着能量。

难怪展览前言写着Lucien Clergue is 80 years young.(一般介绍岁数总是用old)














展览现场 吕西安·克莱格镜头中的男人与女人 吴栋/摄
二.纪实之于荷兰——Erik Kessels-Small Universe

荷兰人艾里克·卡瑟斯(Erik Kessels)是位照片收藏家。相比他著名的现成品影像编辑创作,在本届阿尔勒摄影节上,卡瑟斯策的展览就显得中规中矩了。他集合了几位荷兰摄影师的作品,发起了这场名为“小宇宙”的展览,其中都是关于荷兰这个国家的纪实作品。

“荷兰国土面积很小,但人均身高却是全球最高的,在这个地处负海拔的国家里,高人们抬起头都看不见海平线。这里房屋很小,个人空间也是。”卡瑟斯在前言中写道,“于是,基于周围环境,我痴迷于放大这个‘小宇宙’中的细节。当你把东西摆到显微镜下,它也就变得更大了。”


展览标题 吴栋/摄

这些作品各有花样。Erik Fens一段时间一直拍摄停在他家阳台下的车子,这车子靠树停着,你能看到树影映在顶盖上,他就是对这感兴趣。Hans Eijkelboom则是位脑洞有点大的艺术家,他会在男主人出门时敲开人家房门,把自己扮作孩子的父亲与别人家的妻子和孩子合影。要不就是跟在摄影记者后面,一当记者拿起相机,他就进入画面。于是,我们一连十天看到他出现在同一份报纸上,Eijkelboom在这里把自己设置成一个旁观者,在社会新闻中参与演出。Small Universe还展出了他一组名为“10欧元”的项目,在这组项目中,Eijkelboom穿着许多不同的衣服自拍,其中每件衣服都是10欧元买来的。


Erik Fens作品TreeCar 吴栋/摄



Hans Eijkelboom的三组项目 吴栋/摄


Hans de Vries展出的项目名为“柠檬天竺葵”,他把自己与妻子养的植物分给他们的朋友们,并定期拜访他们,询问关心这些植物的状态。Hans擅长通过小的物件连续记录自己的日常经验,用富有热情的细节描述让它们变得具有纪念价值。这种风格被他称为“微情感的艺术”。


Hans de Vries的柠檬天竺葵 吴栋/摄

Jos Houweling用类型学的手法,在阿姆斯特丹拍摄了许多易被忽视的景观,通过拼贴建立起了城市化的档案。



Jos Houweling作品 吴栋/摄


女摄影师 Milou Abel 沉迷于记录生活在社会边缘而又有特殊习惯的人的生活。由于对衣服的共同喜爱,她与这组作品中的模特Esther成了朋友,每天拍她与她满屋子的彩色衣服。从照片里可以看到,摄影师与模特几乎没有距离,她们彼此信任。由此而来的照片也特别真实地成了Esther的生活写照。



Milou Abel作品 吴栋/摄


Melanie Bonajo的情绪表达令人吃惊。在与男友分手后,Bonajo在自己每每想流泪的一刻,就拿出相机拍下一张照片,以此作为自疗的方式。


Melanie Bonajo的自拍 吴栋/摄

从上世纪的几位代表艺术家到带来新浪潮的一批年轻人,从客观纪实到主观表达,卡瑟斯的这个展览,让我们对荷兰摄影有了一个新认识。但他的目的仍不止于此。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照片更多地去了解荷兰。荷兰就像一个压缩文件包,当你打开它时,里面蕴藏着你未可料想的财富。
三.马丁·帕尔展出了许多中国书——Martin Parr & Wassinklundgren The Chinese Photobook

中国摄影书 展览现场

怎么形容这位在中国被昵称为马丁叔叔的展览呢?


一方面,我们必须向他致敬。这些年,马丁·帕尔与鲁小本(Wassinklundgren)一直不遗余力地去淘挖收集那些中国摄影书。清末民国初的,抗战时的,建国后的,以及中国当代摄影师的……只要能想到的摄影能够通过这种纸质媒介所呈现的,在展览上一应俱全,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中国摄影书 展览现场




另一方面,我并不喜欢展览的照明。整个展场浸在一片红光中,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暗房。观者需要在入口处领取一根“发光的棍子”才能正常看清这些东西。并且在看的过程中,人眼还需要不断地适应“红白光转换”,很不舒服。抛开这物理层面,帕尔如此布置的初衷也令我好奇,鉴于他长久以来的嘲讽与怪气,我有理由去揣摩他在展览中的态度:他应是认为中国有很多东西还处在暗房中,正在显影。


这红色,大家感受一下:


中国摄影书 展览现场

注:本页图片均为金酉鸣所拍
四.合影,合影,合影——W.M. Hunt' Collection FOULE

我一直觉得合影是件很有趣的事,不同的人,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共同留下了一张照片。同样的,将不同的合影放在一起展示也有着有趣甚至是奇怪的效果,比如在W.M.Hunt的这组收藏展“人群”。你会见到球队合影,毕业典礼合影,家庭聚会合影,游行合影,军队合影,游泳队合影,甚至是拍个集体广告的合影。它们被放在了一个大空间里,像个解码矩阵般等待观者解读。


展览现场 吴栋/摄






排列有趣的合影照片 吴栋/摄

展览现场 吴栋/摄


“是这些照片找到了我,我很乐意去分享。这就是收藏的乐趣。”W.M.Hunt说。
 
以上这些策展人可算是阿尔勒摄影节的老朋友了,而下面这些新面孔们则更多是相对阿尔勒摄影节而言。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早已声名远播了。

新面孔的展览

一.大卫·贝利拍过的明星——David Bailey BAILEY’S STARDUST

大卫·贝利(David Bailey)无需过多介绍,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他的照片。这位时装史上第一位名流摄影师这回在阿尔勒的一号展厅做了一个大型回顾展。











展览现场 大卫·贝利回顾展“星辰” 吴栋/摄
 
二.维克·穆尼兹的拼贴——Vik Muniz ALBUM


十分火的巴西艺术家维克·穆尼兹(Vik Muniz)这回在二号展厅所举行的个展包括了他的两组创作项目——与展览同名的“专辑”(Album)系列以及“无处不在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Nowhere)。在“专辑”系列里,穆尼兹用自己收集了几年的一些私人照片拼出了一幅幅具有怀旧感的影像。而“无处不在的明信片”则把拼贴影像换成了一些热门的景点。从而在两组作品中发起了一系列关于技术革命,图片价值以及图像传播的提问。


展览现场 维克·穆尼兹个展“专辑” 吴栋/摄


展览现场 维克·穆尼兹作品 吴栋/摄

展览现场 维克·穆尼兹作品大图 吴栋/摄

展览现场 维克·穆尼兹作品局部 吴栋/摄

展览现场 维克·穆尼兹作品大图 吴栋/摄

展览现场 维克·穆尼兹作品局部 吴栋/摄

展览现场 维克·穆尼兹作品 吴栋/摄


三.发现奖——Discovery Award
阿尔勒发现奖采用的是策展人提名制,本届共有5名策展人提名的10位摄影师入围展览,尽管几天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奖项的最终结果(
中国摄影师张克纯摘得阿尔勒发现奖)。但除了张克纯的作品之外,另外有一些作品也非常不错。



张克纯参展作品《北流活活》阿尔勒现场 吴栋/摄

法国摄影师Patrick Willocq拍摄的作品名为I AM WALé RESPECT ME,WALé是刚果哺乳期初产妇女的称呼,Willocq用摆拍精心表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女性生产后回归社会的渴望。整个画面风格非常明丽,充满着趣味。





Patrick Willocq作品 吴栋/摄




来自德国的艺术家Katharina Gaenssler创建了一个照片墙装置。她把数目庞大的照片贴在墙上,由此将原本的三面白墙空间变幻出一个新的,类似于博物馆的空间。这个空间使观者产生错觉,Gaenssler借以提出一个有关视觉与感知的问题。



Katharina Gaenssler作品展览现场 吴栋/摄



美国摄影师Will Steacy在过去四年中深入《费城问询报》拍摄。如我们所知,报纸业如今正受到严重考验,2000年后在美国已成了萎缩速度最快的行业。Steacy在展览中用拍摄的照片,收集以及打印的图像来向我们综合呈现了这个问题。


Will Steacy作品展览现场 吴栋/摄



Youngsoo Han已经去世,这次韩国策展人具本昌选择将其的作品作为自己推荐的另一人选(一为张克纯)带到阿尔勒,告诉世人这位摄影师存在的同时也少不了致敬。Han的作品都是些黑白照片,主要描绘了战后韩国的社会景象。


Youngsoo Han作品


总体来看,本届阿尔勒发现奖的参展作品各有千秋。作品本身的信息与策展人的喜好都有迹可寻。除去明显的个人对问题的关注,较为传统的艺术的摄影表现与充满着概念性的结构重构解构是手法上比较主流的两条线。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12:03 , Processed in 0.07309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