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三组九幅同质作品谈起

2014-10-8 14:55| 发布者:cphoto| 查看:1264| 评论:1|原作者:黎为民|来自:中国摄影在线

摘要:国庆期间,笔者参观了“美丽中国”文化新地标全国摄影(浦东)大展。“当你走进一个影展展厅的那一刻,你和这个展览的关系就已经开始了。我的意思是,在那个公共的空间里,你和展览同时拥有了互相评价和权利与可能。 ...

            国庆期间,笔者参观了“美丽中国”文化新地标全国摄影(浦东)大展。“当你走进一个影展展厅的那一刻,你和这个展览的关系就已经开始了。我的意思是,在那个公共的空间里,你和展览同时拥有了互相评价和权利与可能。”———著名博物馆顾问瑞莎.格林伯格(Reesa Greenberg)
纵观整个展览,感触颇深。首先肯定,摄影展览用摄影艺术的视角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场馆建设的伟大成就,加强了上海和部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和交流。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国情下,展览传递文化活动场馆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信息。从摄影作品的整体上分析,认真解析每一幅作品,发现很多不如人意之处。既然是全国文化新地标大赛,公共文化设施的集中表现,涉及面应该广泛,作品质量上乘,作品形式多样,但从展出的150幅作品中 上海作品占的比例过大 部分省份(港、澳、台)缺席 同质作品多,形式变化少,80%是在低色温下拍摄,摄影语言运用的不足。下面,就三组九幅同质作品谈谈个人的看法。
从《国家体育馆》三幅同质作品看评委的眼光






            展览现场同时展出三张同名为“国家体育馆”的摄影作品,都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都是在灯光下拍摄,几乎是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时间段,只不过摄影的作者不同,画面雷同,内涵同质,就连介绍文字一字不差。作为全国大赛的评委,都是摄影圈有威望的的专家、名人,难道在评选时没有发现吗?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在摄影人的眼里,评委是摄影界的精英,是位工作严谨、清廉公正、功底深厚、德高望重的专家、名人。评委就是判官,判官就是人民的主心骨,掌握着摄影作品的“生杀”大权。评委比一般摄影者眼光锐利,当今的众多的摄影大赛离不开评委,摄影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导向离不开评委。展厅挂着三幅一眼就看出来的同质作品,不知评委的眼光哪里去了。当然,很多“冠名”的摄影大赛都有“潜规则”,甚至能嗅到“铜臭”的味道,谁出钱赞助多,谁就能当上评委,摄影艺术根本一窍不通,等级奖他却说了算。担当影 赛的评委,最起码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不但有深厚的摄影功底,还要有时代超前的意识和眼光,个别德高望重的老评委,不会使用PS ,不懂制作软件cc ,跟不上数码时代的飞速发展,靠老本混日子已经不行了。天外有新天地,在社会上有一批很有摄影才华的中年人,他们炽热摄影,技术纯熟,组织能力强,把一个摄影网站、摄影团体搞得有声有色。影赛评委,有没有资格,不是谁说了算,不妨也“海选”一番,把有能力、有眼光、有魄力的摄影达人选出来担当。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一个全国性摄影大赛出现三张几乎一样的摄影作品。
            从《东方艺术中心》三幅雷同作品看影像鉴定的重要性





            《东方艺术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是上海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从高处俯视屋顶呈“蝴蝶兰”花瓣形,美丽壮观,除航拍外,只能从上海浦东行政办公大楼高层才能看到照片中的场景。三张《东方艺术中心》作品,雷同部分“花瓣”是一致的,屋顶颜色不同,因为色温不同,颜色不同不可挑刺,但是,背景变化太大了,可以肯定有一幅作品改变了原始图像,具体到那一幅作品笔者不能确定,因为本人普通,没有特殊关系和证件登上大楼顶部观看。在征稿细则中明文规定:不得提供电脑创意和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不得用电脑或传统暗房技术作合成、添加、删除、大幅度改变色彩等技术处理。在“全民皆影”的时代大潮中,摄影者为达到影像效果而泛用摄影手段,是可以理解。但作为主办方应该把好关,应该分清真伪。另外,细则中还规定:作品入展后,举办方将统一调取原始数据文件,用于影像鉴定及举办展览和画册制作。逾期不提供者视为自动放弃。“入展” 应为“入选”入展后再鉴定,不是“马后炮”吗。笔者不知道,不知道主办方调底进行影像鉴定了没有,如果进行了影像鉴定,这么大的失误,应是鉴定者失职。每一幅作品都是写实、文化、建筑和摄影艺术的结晶,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当成儿戏。摄影比赛,特别是纪实性质的赛事,成立影像鉴定组是非常重要的,国外这方面要求是很刻薄的,我们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也不能走走过场,马虎过关,起码的影像应该进行技术鉴定。建议每一个全国性的摄影比赛都要设立影像鉴定组或技术监督组,排除各种干扰,不符合细则要求的作品坚决不选,固守纪实摄影作品的纯洁和真实,这是当前我国摄影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和必须。
            从《光富林遗址公园》三幅低色温作品看摄影主题先行






            展厅里展出三张《光富林遗址公园》,虽然拍摄角度不同,构图各异,但都是低色温下拍摄,光影离奇,色彩斑斓,看上去很漂亮。摄影者起早贪黑,爬高登楼,十分辛苦,拍的是辛苦片。仔细揣摩,觉得作品的主题不够鲜明,《光富林遗址公园》在上海并不是十分出名,乃至全国就根本挂不上号。展览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文化新地标,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如果《光富林遗址公园》就算新地标,也不是算是上海文化精神的象征。三张作品2幅获铜奖,1幅获优秀奖,看后,笔者感到尴尬、可笑。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陕西的兵马俑,甘肃的嘉峪关等等全国著名的文化地标在展览中不见踪影,就因为这些古老的建筑没有用低色温拍摄吗?纵览近几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际级别的比赛),等级奖的作品中,低色温拍摄的作品几乎是零。低色温作品看上去色彩艳丽,却拍摄难度不大,含金量不足,个人情感和主题内涵表现不够突出,这就是主要原因吧。摄影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也是衡量作品好坏的主导思路,不应该以作品的表层,光影斑斓,色彩绚丽,影调清晰,来判断摄影作品的优劣。应该主题先行,如果偏离主题,再好看的作品都不能为优秀作品。以文化新地标为主题搞全国性的展览是件新鲜事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理解的。希望影赛的主办方,策展人,评委反思一下,再不要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笔者有话直说,不会藏着掖着的,不妥之处请指正。
注:现场翻拍,效果欠佳,原谅为盼。


黎为民
2014年10月初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2 00:29 , Processed in 0.07307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