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精致”“要不要把南京拍得这么美”……这两天,一组名为《我的城市我的家》的风光摄影照片,经过“@南京发布”的给力转发,在网上迅速走红。唯美的色彩、温暖的画面,让不少曾在南京生活过的异乡人也忍不住点评“好熟悉又好陌生,想哭的感觉”。41岁的本土摄影师林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组照片历时两年拍摄完成,希望能帮助人们发掘身边“司空见惯”的美。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用照片描绘“南京名片” 在摄影师林琨的镜头中,南京时而安静多情、时而喧闹活泼。从前天到昨天,他接连发布了《我的城市我的家》系列之一和之二,引起无数关注。从夫子庙,到奥体中心,从玄武湖,到南京电视塔,再加上“空中看南京”的角度,他的照片不仅描绘了“南京名片”的温润细节,更赋予了它们磅礴的气势。 因此,这组照片不仅赢得了专业摄影师“大场面,大功夫”的盛誉,更让南京市民瞠目结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南京。” 41岁的南京人林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是大约两年前开始拍摄这组照片。 那时,原本只打算局部拍南京,随着亚青和青奥的接连开幕,喜欢建筑风光摄影的他,决定“为自己生活的城市留下点什么”。 最满意的一张照片,当属这组照片里的《元宵节》。“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又是西方的情人节,天边挂着一轮圆月,夫子庙里人山人海,灯光迷人。”在慢速快门的帮助下,林琨将移动的人群和静止的古亭放置于同一个画面中,唯美而不艳俗的色泽,加上远处的圆月,让人见而生爱。 而这张照片,也为他在第23届奥地利特伦伯超级巡回展暨13届特别专题展中,斩获中国组金牌。 想继续把这个主题拍下去 仔细观察,林琨的大部分照片都摄于黄昏或黎明,“因为这段时间空气干净,华灯初上或临近熄灭,画面的曝光容易控制,色温也让人感觉舒服。”为了捕捉到最美的天空、云彩、灯光、人流车流,他必须“每天一睁眼,看到好天赶紧出门”,在一个点上,一蹲就是几小时,在上百张片子中,选出一张最完美的进行后期制作。 “拍南京的太多了,我不能复制别人、不能跟风,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比如视角、画幅、后期等等。”林琨说。 “这个主题已经拍了上万张了。”如今已经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的林琨,打算继续把这个主题拍下去,“比如溧水、高淳等地,之前去过几次,因为不熟悉、没有找到心仪的点,所以没有留下满意的照片。”他希望未来继续弥补“空白”,把整个南京体现出来。“很多人看完后感慨‘南京还有这么美的样子’,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对很多美都司空见惯了,我只是帮大家把这些美再发掘出来。” 至于不少人请教的摄影“秘诀”,林琨坦言不存在,“其实很多人都能拍成这样,只是需要坚持和耐心,以及一点(天气上的)运气。”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01:02 , Processed in 0.07354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