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关于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4-10-24 13:41| 发布者:cphoto| 查看:2157| 评论:1|来自:博联社

摘要:一、中国摄影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高等摄影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摄影家、电影教育家、中国电视事业的开拓者孙明经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创办的"电影与播音专修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 ...

一、中国摄影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高等摄影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摄影家、电影教育家、中国电视事业的开拓者孙明经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创办的"电影与播音专修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孙明经和 "电影与播音专修科"的师生连同教学设备,整体迁移到北京电影学院(当时校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2年电影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1954年,又举办了新闻摄影干部训练班。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成立后建立摄影系,这是新中国最早的高等摄影系科,其中的图片摄影专业(其他包括故事片摄影方向等),是摄影系一个专业方向。1960年,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建立,只是由于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建设规模压缩,该校于1963年停办⑴。

  改革开放后,摄影教育发展迅速,鲁迅美术学院1985年在成立摄影干部专修科的基础上,于1987年建立艺术摄影系,开始招生培养三年制专科平面摄影专业学生,1989年改为四年制本科。北京电影学院也在培养电影摄影人才的同时,在1986年图片摄影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后,首次招收了图片摄影大专班,1990年招收首届图片摄影本科班,同时建立了"图片摄影"等三个方向的研究生教育,1992年第二次招收图片摄影本科生。199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陆续开办为期半年的摄影培训班,摄影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则是2010年才开始。

  复旦大学新闻系从1953年开设新闻摄影课程,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新闻摄影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必修课。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还招收了四年制的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招收三届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教育部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取消新闻摄影本科专业设置,此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学专业下设置新闻摄影专业方向,继续培养新闻摄影专门人才。"⑵自1985年开始,武汉大学宣传部和新闻系先后开办多期"新闻摄影"(早期叫"艺术摄影")学历(大专)班。

  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真正风起云涌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3年,大连医科大学与日本日中永和协会共同创建摄影系,开展三年制的专科摄影教育,2004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4年开始招收商业摄影本科生;西安美术学院于1995年开始招收图片摄影专业方向的专科生;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在北京电影学院成立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从以电影摄影教学为主的摄影系分离出来,当年开始本科招生。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在中央美院联合举办"视觉艺术(摄影)"硕士研究生班,标志着中国摄影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开始。2002年中央美院开始摄影本科教育,先前的研究生班"为摄影专业的成立提供了两方面最基本的保障,一是基本的硬件设备,二是师资"⑶。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摄影系于2002年成立,同年招收第一届商业摄影专业方向本科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2002年成立,以影视剧摄影和图片摄影等为专业方向。

 二、中国摄影高等教育现状及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开设摄影专业本专科教学的高校有100余所(不含开设摄影课程的高校)。中国摄影教育的"遍地开花"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忽如一夜春风来",摄影专业成了热门和时尚专业,各院校纷纷进行"摄影的‘圈地运动'"。其实大量的学校根本就不具备开办摄影教育的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结果导致了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诸多问题。

  1、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

  国外的摄影教育开展较早,课程设置系统科学,针对性较强,专业定位较为明晰。欧美和日本大学的摄影系,或专注于艺术,或致力于商业,或倾向于新闻纪实报道,或艺术商业兼顾,特色鲜明,一如其文化形式,颇为多元化。

  国内院校专业定位近年来也趋于明晰。除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摄影专业依托于艺术院校的优势,专业方向先天地倾向于艺术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从2006学年开始,招收商业摄影专业的学生,2010年开始招收媒体影像制作专业方向本科生,和原来的图片摄影专业一起,构成其主要专业架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本科招生伊始就定位于商业摄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也确立商业摄影、影视摄影和数字图像技术三个专业方向。

  相对于国外旗帜鲜明的专业定位,国内一些院校专业方向颇为暧昧,摄影专业名称笼统叫"摄影艺术",课程设置缺乏突出特色。近年来,部分摄影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和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且调整不及时有关。根据各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地域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和专业方向规划,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2、师资培养问题

  国内高校摄影专业教师组成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从卓有建树的摄影师转为摄影教师,从事其他专业教学岗位的教师转为摄影教师,摄影专业毕业生(本科生和硕士生)留校或到相关院校任教;从社会上聘请摄影界资深人士作为专业或客座教师。

  但是在原有高等摄影教育非常薄弱的背景下,这样一支摄影教育队伍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专业和学术评价标准还未建立:不少高校摄影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足以与业余及沙龙摄影文化做清楚的分隔的程度;二是新的师资多数从较早开展摄影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引进,类似"近亲繁殖"的做法只能让院校间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越来越接近;第三,现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使导师在考生的专业能力和文化水平之间难作取舍,这样可能会导致毕业后到高校任教的部分摄影教师创作能力较弱;同时在学习期间,由于目前的高校教学体制,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更多围绕应试和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进行,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理论研究能力。由此,目前的不少高校摄影教师面临着理论和创作都存在问题的尴尬局面。

  北京电影学院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计划中,已经按照国外院校的做法,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学术性,图片摄影创作及理论方向,一个是专业性,图片摄影创作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理论型和创作型两种人才。

  国内艺术硕士(MFA)培养制度开展较晚,国外的做法是,取得艺术硕士学位才预示着有在高校艺术系科任教的资格。例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艺术学院近期招聘一位三年合约的"助理教授"(讲师),首先专业背景要有"艺术硕士"(MFA)学位,另外还要有非常积极的展览纪录,加上两年大学及研究所教学经验,必须要能担任各种程度的传统摄影和数字影像课程教学,最好有摄像和装置艺术的创作经验,还要有评论理论、当代议题、摄影史等专业理论的研究能力。⑷相对国内只注重学历的单一做法,他们招聘摄影教师的门槛要高很多。

 3、教材建设问题

  国内较为系统的摄影专业教材为数不多,北京电影学院在1995年推出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片摄影专业系列教材,2003年又推出了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系列,这两套教材先后被各高校的摄影专业广泛采用,也是目前摄影专业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教材。其他一些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等也推出一些自己的摄影专业教材。

  国外摄影教育一般较少有专门教材,国内流行多年的《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也只是从事远程教育和函授课程的教材。通常做法是,指导老师列出和学生项目创作内容和风格关联的参考书和阅读书单,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大量专业书和摄影画册等,查资料做研究,寻找创作灵感,为专业项目寻找理论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看,和组织力量进行统一教材的编写做法相比,倒不如把更多力量放在国外原版经典摄影理论著作和作品集的引进、翻译、出版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目前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摄影图书的收藏制度,订购大批国外经典摄影集和最前沿的摄影杂志及影像杂志,也是解决学生学习材料的好办法。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摄影图书收藏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投入少,购置数量少,无长远规划。

  4、摄影史论和摄影批评人文课程教学问题

  许多业界专家呼吁在摄影专业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现代文明所公认的价值观、伦理观、历史观,使他们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经历必须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设置,除了哲学、文学、艺术史、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传统课程之外,还应增加一些新兴的课程,如视觉传播等。"⑸

  史论课程和摄影批评课程也是摄影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姚璐副教授说"学摄影一定要知道摄影史,就像学习美术要学习美术史和艺术史一样"⑹。摄影批评家鲍昆和复旦大学的顾铮教授等摄影界学者更是多次呼吁,要把摄影史的教育真正重视起来。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呼吁重视摄影史研究多年之后,国内目前还没有一部权威的世界摄影史著作翻译出版,少数几本中国摄影史,要么是出版于十多年前,还未能容纳诸多学术新发现、新观点的著作,要么虽在近几年出版,却是草草完成的急就章;再加上多数院校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力量,此类课程设置也只是走过场。

  5、数字影像研究和应用问题

  传统摄影技术是摄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摄影的本体语言、摄影史的重要渠道,出于对传统技术的传承和新的影像载体融会贯通的考量,传统摄影的教学不可放弃。但是高等教育历来是与新的理论和技术紧密结合的,相对于一些商业摄影机构对于新材料和新工艺使用的效率和幅度,国内摄影教育者对于新数字媒体影像显然重视和研究不够,"传统学科内容结构更新和新兴学科建设缺乏力度,这使得人才培养和需求脱节",⑺施教者对新技术了解和掌握甚至落后于受教的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前景没有客观的预测和评价,前期拍摄使用和后期影像输出的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没有对数字影像系统作全面的研究,在教学上难免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

  6、实践课程教学问题

  国外院校实践课程比重大且周期长,如英国波尔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olton)摄影专业的学生,要求在到第三方国家拍摄一个专题,或作旅行摄影,可以让学生在包括主题策划、资料查询、语言交际、沟通能力、拍摄方案实施、后期编辑制作和展示方式等综合能力方面得到历练。国内高校摄影专业也在加强实践课比例,"已从1999年的理论课占58%,实践课占42%转变成2008年的理论课占39%,实践课占61%。"⑻但是就项目实践过程来说,还没有国外院校做的深入,多数还只限于两个周的国内摄影采风,类似摄影爱好者的团体创作活动。

  国内摄影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借鉴国外院校灵活多变,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和创造力。

  7、毕业创作和专业工作室制度问题

  如果摄影专业仍然单纯以论文答辩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毕业考核,难免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摄影课程有失偏颇,倒是通过毕业设计或者项目拍摄,采用"真题实做"方式,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实际项目的把控阐释能力。毕业实践创作后进行理论总结,或者就相关毕业实践课题作论文,就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对大学阶段专业学习做全面检视。

  国外一些艺术院校聘用众多社会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工作室。工作室处于开放状态,有很大的自由度,让老师走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外聘教师能把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带进学校,让学生在短期内接触不同的创作思维,激发创作灵感,个性得到发挥。

  国内摄影教育也可尝试工作室制度,学生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研究兴趣出发,根据指导教师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选择将来发展方向。

  8、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

  近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和法国巴黎第八大学(Université Paris 8)、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已经在作交流,教师互访,互派学生,取得很好的效果;南京师大也在和英国西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德国慕尼黑大学(Muenchen Unitversitaet)的摄影院系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大连医科大学则与英国波尔顿大学合作研究生班,培养纪实和报道摄影方向硕士,受到业界好评。⑼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和合作是一条很快提高办学水准的捷径,国内院校摄影院系应该更多踏出国门,对外招收国际学生,使在校学生的文化背景多元化,相互影响和提高;与国外摄影系科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组织学生互换和教师互访;与国外院校双方联合举办命题拍摄项目,举办联展和巡回展等方式,建立校际间实质性的对接与合作。。

  国内摄影教育发展历程短,办学经验缺乏,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发先和谈论存在的问题容易,在具体操作中,尤其各学校要面对各种具体而微的困难去解决问题,确绝非易事。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高等摄影教育将会朝着更加严谨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日臻完善。

  注释:

  ⑴李振盛《红色新闻兵》:李振盛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是该校唯一一届摄影专业毕业生。

  ⑵盛希贵/周邓燕/张宗鹭:新中国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六十年回顾

  ⑶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王川副教授访谈(宿志刚:《中国高等摄影教育概览》)

  ⑷游本宽:美国大学摄影教育现况

  ⑸顾铮: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问题所在(陈华沙:《万象--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摄影教学论坛论文集》)

  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系姚璐副教授访谈(宿志刚:《中国高等摄影教育概览》)

  ⑺殷强:浅谈国外摄影教育借鉴与创新

  ⑻宿志刚:《中国高等摄影教育概览》

  ⑼该项目至2010年6月终止,英国波尔顿大学自2010年9月起开始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开办"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专业班"( MA in 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Journalism)。

1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1 16:21 , Processed in 0.07413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