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郭新:镜头赋予新生命

2014-10-27 14:25| 发布者:cpnoz| 查看:1446| 评论:0|来自:克拉玛依日报 

摘要:艺术家简介 姓名:郭新 职务:克拉玛依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副研究馆员 座右铭:人生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 喜欢的音乐:电影《英雄》的配乐 喜爱的电影:《垂直极限》 喜 ...
艺术家简介

姓名:郭新

职务:克拉玛依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副研究馆员

座右铭:人生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

喜欢的音乐:电影《英雄》的配乐

喜爱的电影:《垂直极限》

喜爱的书籍:艺术理论

喜欢的颜色:红色

喜欢的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近年获奖情况:

2010年作品《疾风》获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优秀奖

2012年7月,专题《冰山下的柯尔克孜人》获中国摄影家首届“奥林匹克”摄影大pk金奖

2013年作品获第三届克拉玛依文艺奖

2014年作品《油苗》获中国石油文化艺术大赛银牌奖

本报记者张冰

留着简单利落的短发,裹着旧得磨边的罩衫,举止憨厚,谈吐温吞,摄影家特有的外形和派头,郭新都没有。但他对摄影艺术的爱,却无比深沉。在光影的世界,郭新像一位善于通灵的国王,热衷于通过镜头为事物赋予新的生命。他用一颗不安分的心,沉默着和万物对话,俯仰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熠耀绮丽的“新”世界。

“革自己的命”

1978年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坐在敞篷车上,准备去野外工作的郭新内心五味杂陈。昼夜颠倒的生活,机械重复的工作,正在消磨这个18岁少年的青春,年轻的郭新感到迷惘:我是谁?我为何存在?

这个问题无休止地困扰着他,为了找到答案,郭新决定“革自己的命”。

怀着对美术的热爱,郭新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绘画。一个月30元的工资,他几乎全部拿来购买画本。《山水集》、《芥子园画传》一共上千页的画本,他一页不落地临摹了一遍。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新结识了时任新疆石油报美编朱荣才。石油工人成了美编的徒弟,郭新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听说来了个会画画的。”1981年春,郭新的到来,让克拉玛依炼油厂宣传科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从车间来的毛头小子。

“就他,能折腾个啥。”

“不就是整小板报的吗!有啥用?”

郭新没把这些质疑放在心上,一边默默办出让同事咂舌的创意板报,一边专心捯饬自己刚到手的海鸥120双镜头相机。这个神奇的小玩意让郭新爱不释手,他惊喜地发现,镜头下的东西都闪烁着新的生命力,世界变得那么不一样。

克拉玛依第一部摄影小说《情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诞生的。不善言谈的郭新把思想寄托在这部小小的相机里,通过精巧的布局,用十几幅照片反映出了当时青年石油工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这纸“情书”受到了工友们的热烈追捧,郭新的名字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喜欢创新的年轻人。

参加完市里举办的摄影培训班后,郭新彻底爱上了摄影。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郭新的摄影水平进步得很快。一幅以国画构图拍摄的黄瓜,得到了当时在克拉玛依摄影界颇负盛名的张仲和老师的赞赏。

一句简单的认可,就像一缕阳光,穿透层层乌云,点燃了郭新心头的灯。

步入人生高峰

1983年的冬日的一天,阳光和煦。

郭新坐在办公桌前,把弄着手里的相机,突然觉得心里发慌。

身体饿了会发慌,思想饿了也会发慌,郭新的情况就是后者。无法汲取新的知识,郭新觉得自己心头的灯光越来越微弱。他打定主意:自学高中,考上大学,到专业学府给自己加燃料去。

1985年,郭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江西大学摄影专业,开始接受专业的摄影教育。

没人关注这个其貌不扬的西北小伙,在大学校园,郭新独来独往。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每天揣着相机到处游走拍摄,而是规规矩矩地听讲,一节课也不落下。闲余时间,他就一头扎在图书管里看,摄影、哲学、艺术、文学……近乎贪婪地汲取书籍中的智慧。

一年后,这个沉默寡言的西北小伙突然“红了”。

广袤的大漠,婀娜的红柳,瑰丽的魔鬼城,壮阔的油田,谁也没见过这样的景致,谁也没用过这样的拍摄手法,在新生作品展上,郭新的作品就像一颗颗耀眼的宝石,攫住了每位参观者的眼球。

很快,郭新的作品被刊登在了中国摄影杂志上,以魔鬼城为对象的作品《历史之河》获得香港《摄影艺术》杂志影赛银奖。学校开始重视这个特别的学生,将他带到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上。通过和世界各地摄影家的交流,郭新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作品风格日益鲜明。在毕业作品展上,以黑白为主色调,以抽象为表现手法的一组展现新疆风情的作品轰动一时,离校时,郭新成了学校的明星。

载誉而归。郭新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摄影创作。

他将镜头对准石油工人、胡杨林和魔鬼城,《钻井郎》、《生命》等一系列作品诞生了,这些作品先后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1995年,郭新在中国艺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

这次跳跃,让郭新步入了人生高峰。

重新审视生命

高峰之后,如何突破?郭新陷入了无尽的迷茫。

2003年冬天,郭新和友人一道来到喀纳斯采风,希望能捕捉到新的灵感。

那天是大年初二,郭新起了个大早,这时漫天彩霞,如梦如幻,就像有人在幽蓝的湖水里搅进了一捧火红的水彩。郭新被大自然的美景征服了,决定绕过出水口去拍摄更开阔的天空。可是,绕过出水口,意味着要穿过一段湖面的冰层,这无疑是危险的,可郭新顾不了那么多。

人在爬犁上坐着,心却早已经飘到了彼岸。“小兄弟,再快点。”郭新对赶马爬犁的哈萨克族少年说。

皮鞭响亮地落在马背上,马却突然停住不动了。

“不行,马都不敢走了,再往前会掉进去的。”少年汉语不太好,但郭新明白他的意思。

“怎么不行?冰层厚着呢,不会掉!”郭新执意前进,少年只好继续抽鞭子,马儿嘶鸣一声,踉跄着挪开步子。突然,“轰隆”,爬犁陷进冰窟窿了!

郭新眼前一黑,刺骨的冰冷向他袭来,只是短暂的几秒,他几乎失去了知觉。缓过神后,郭新开始自救,他趴在冰面上减少压强,艰难地爬到了冰面上。

就在这时,少年的马也掉进了冰窟窿,郭新顾不得寒冷,和少年一起救马。很快,救兵赶到了,几个壮汉捞起湿漉漉的马,为它披上大衣,拉走了。

一切又陷入寂静。恢复意识后,郭新也无心拍摄朝霞,便换上衣服,到小树林取景。那晚,郭新失眠了,当身体浸泡在180米深的冰冷湖水中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死了,可当冬日的阳光再次拥抱他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他惦记那匹不知是死是活的马,惦记那位善良的少年。

这次经历让郭新“重启更新”,他开始更多地关注生命本身。

无限接近真我

《戈壁四杰》就是这样诞生的。

2006年,孤独地穿行在戈壁滩上的郭新,在朝夕相处中,和胡杨、梭梭、

芦苇、红柳成了亲密伙伴。在郭新的镜头下,这四种植物大方地向它们的朋友展示了自己的性格特质:胡杨——沉默稳重,梭梭——潇洒自由,芦苇——随性清逸,红柳——婀娜柔情。

于是,郭新骄傲地命名他的伙伴为“戈壁四杰”,并由衷地尊敬他们。

“梅兰菊竹之前也只是四种普通植物,有些事总要有人做。”郭新不再盲目地追求飘忽不定的灵感,而是主动发现事物的价值,他认为,摄影也应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文学可以总结社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而摄影,这门以真实为基础的艺术,同样有它特有的历史价值。

《胡杨颂》便具有浓重的人文情怀。每一株枯萎的胡杨都代表着一类人,这些胡杨,或者说这些人,或静立不语,或奔跑呐喊,或脉脉含情,或悲恸决绝,它们的表情和动作是那么真实,以至于让人恍惚间透过枯槁的枝桠,可以看到这些古树噗噗跳动的心脏。

片刻的沉寂之后,往往是更有力的勃发。2012年,郭新的专题《冰山下的柯尔克孜人》获中国摄影家首届“奥林匹克”摄影大pk金奖。2014年,作品《油苗》获中国石油文化艺术大赛银牌奖。

人生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现在,郭新的答案很简单:做自己。为什么要摄影?郭新回答的很坚定:找自己。

是的,郭新一直在默默找寻自己。回首过去,他经历了低谷——顶峰——迷茫——从容的心路历程,摄影风格也经历了纪实——表现——抽象——后现代主义的嬗变,这些积淀和改变让郭新无限接近真我。

郭新打趣说,或许因为名字中有个“新”字,他这辈子注定安分不下来,骨子里永远翻腾着革新的冲动。

■新作故事

与“根”对话

本报记者张冰

《能源》和《油苗》的灵感,迸发于2013年初夏的一个午后。

那天,从单位回来,郭新满脑子都是闪闪发亮的石油。石油,这个被油城的艺术家们讴歌过千万遍的黑色金子,还有什么新意可言吗?郭新拍拍脑袋,想赶走这个无用的画面。可黑色的河流偏不走,缓缓地在他脑海中流淌、聚集、升腾,幻化成了一片五彩斑斓的宇宙……

猛然间,郭新醒了。梦中的画面让他欣喜不已。他愿意相信,这是他亲爱的朋友石油送给他的一个美梦。一个珍贵的灵感。

周末的清晨,郭新踏着朝露出发了。来到黑油山后,郭新并不急着拍摄,而是坐下来安静地观察石油。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油泡从大地深处缓缓涌出,经过上亿年的旅程,终于重见天日。蓝天、白云以及摄影家的影子映射在油泡里,就像映射在瞳孔里一样。

“这是大地的眼睛吧?”郭新霍地站起来,他突然发现,这些流光溢彩的古老生命正在仔细地打量自己。他索性脱了鞋子,卷起裤腿,跳进了油池里。整整一个上午,他没有打开相机,只是无声地站在那,着了魔似的站在油池中央。

“那天,是我第一次真正认识石油。”郭新说。

随后的日子,每到周末,郭新都准时赴约。每次拍摄之前,他都会和他的“朋友”闲聊一阵。有时,在拍摄中途,他也会停下来和“朋友”谈谈心。烈日炙烤着他,汗水顺着脸颊躺进油池里,恍惚间,他觉得自己成了石油的一部分。

五个月后,《油苗》和《能源》系列诞生了。郭新以全新的角度和拍摄手法为石油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在微距镜头下,这些油泡热烈、奔腾,汹涌,像渺小的细胞,像浩瀚的宇宙,像燃烧的火焰,像幽深的大海,像旖旎的花丛,像炽热的岩浆……没有一种事物可以形容出它们的美妙。

“石油是这座城市的命脉,也是我自己的根。”郭新说,他的双眼从未离开过这个根,但这次拍摄经历,让他终于会意如何与根对话。

可以说,《能源》和《油苗》系列,便是郭新与根对话的真实记录。

■业界品评

我称《能源》为表现主义杰作,作品中郭新将心中积攒多年的炽热石油情借助于浓烈的色彩表现出来,此时的原油好比涅槃前的凤凰,在经过剧痛和死亡之后化作能源获得新生。

——准东摄影评论家岳秦

布勒东说过:“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美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不可思议的东西才是美的。”郭先生于咫尺间再造乾坤,带我走进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它包含着完整而神圣的秩序,既是郭新先生艺术境界的升华,也是他自己的宇宙。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曹茜

如果你没能从郭新先生的作品中读出沉重的艰辛和固执的追求,那你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他的作品。前者是创作者艰苦的劳动和付出,而后者则是创作者对理想的追寻。

——克拉玛依市杨鸣山艺术馆副馆长周健

看完郭新的这两组作品,让人好似掉入了色彩的“深渊”里,几乎每一幅作品都能看到不具象中的具象,具象中的不具象。画面里的各种元素和介质带着时间的动感和流淌的质感,让画面有了时空的纵深感,并以浓烈的色彩做主调,带出了一种巨大的生命未知能量的冲击感。

——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江桦

作为全国著名的摄影家,郭新始终致力于本土元素与摄影艺术的结合和升华。《能源》和《油苗》系列把石油形态作为核心元素,用高超的摄影技法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

——克拉玛依市科博馆馆长李文君

本报记者张冰记录整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1 06:44 , Processed in 0.07203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