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19世纪摄影发明以来,西方人在中国拍摄的大量照片,其中有冒险家的记录,也有接受出版社委托的拍摄,大抵以外国人拍摄中国为主,这部分摄影可以归之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但无法归入中国早期摄影的研究范畴,充其量是中国近代生活的视觉记录。其次,中国人接受摄影这一西方技术革命产物后拍摄的照片。这其中也分成若干领域,例如按照拍摄题材、照片内容、照片功能、照片应用等进行分类。当前中国早期摄影的文献资料,大多重在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而非艺术价值,因此在研究中国早期摄影时,首先应该确定研究的范畴,否则就会如同摄影史的研究一样,因为没有对研究对象做出界定,致使各方面的讨论并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来进行,故而人为地造成了很多争论。 金石声作品 上海西站, 1930年代初 在20世纪20~40年代这段时期,摄影在西方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和审美,进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中国这个时期也开始通过西方摄影刊物的引入而接触到西方摄影的主流潮流。一些摄影师把摄影纯粹作为体现中国人传统意境的工具,这一点恰好在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中有所体现,是从本土文化出发对摄影的一种探索。而另一些摄影者则从中国文化特有的意境出发,与西方摄影思潮保持同步,探索摄影媒介自身的审美趣味。 这个时期中国摄影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地域和人群。首先,摄影活跃的地区主要在当时的上海、北平、杭州、广州等地。其次,从事摄影的人群,不论题材和风格,绝大多数是文人和知识分子。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城市是中外文化交流汇聚的现场,而知识分子又是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于是乎各地出现光社、华社、摄影工会、黑白影社等民间摄影团体,画报和摄影刊物也应运而生。另外,正如金石声先生所言,“摄影术本是洋国来的顽意。器械且不必讲,连摄影的读物,中文也委实数不出几种。吾说多读书,假使不读洋书,简直没有几本书可‘读’。几年来中国的摄影术,不能说没有相当的进步。只是和欧美比起来,总‘自愧不如’。最大的原因是真正向里边研究的人太少。有心研究的人,又每因本国文字的读物太少,欧美的读物,又因文字的隔膜不能享受,终于无可奈何。于是摄影一道,乃为一种特殊阶级的所专有”。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刚刚开始的发展戛然而止。摄影人在这段时期现有独善其身者,要么把相机束之高阁(如骆伯年),要么把摄影作为抗战宣传乃至意识形态的工具(例如晋察冀时期的吴印贤和沙飞),乃至最终摄影在中国被一种划一的符号化语言所统御。 金石声作品 严冬, 1958年 本次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中的中国早期摄影单元,首先是设定在20年代至40年代,所选择的类型,并非作为历史资料的影像资料,而是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探索手段,致力于摄影自身语言的探讨。金石声先生作为中国早期摄影的重要代表,在这一选择中占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因此在为展览和专辑选择图片时,有意规避了带有人文色彩的作品,而是选择了风景、静物和人物,按照摄影自身的审美取向进行了挑选,其中涵括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也收录了50年代初的两幅作品,在此对这些作品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金石声作品 车水,1930年代 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开始,金石声便开始摄影的学习和创作。30年代时拍摄的作品已开始摆脱早期的画意风格,逐渐显露出现代主义摄影的样貌。例如30年代拍摄的《车水》,摒弃了画意摄影的柔焦手法,以平直的视角抓取乡村如画的一道风景,而且开始注重对影调节奏的控制。其他如《初夏江南》《黄浦江》《春耕》《拂晓》《古寺回春》《水道》《上海西站》等,在用光影营造画面的同时,又完美地捕捉到细节,从形式上遵循和发扬了现代主义早期的形式主义语言逻辑。而30年代他拍摄的静物,都是生活中的凡俗之物,他擅长从小景致和细节入手,在对光线的自如掌控下,使之成为凝聚作者审美趣味的鉴赏对象。 旧上海 特别市政府大楼 1934年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1934年)则充分显示了金石声30年代摄影的现代主义追求。他采用了西方在20年代末开始由现代主义摄影师们青睐的俯瞰视角,石桥和台阶交错,行人在台阶上留下的长长的身影,与桥栏的阴影平行,横贯一半的台阶。而且在对画面暗部的控制上,他让阴影成为形体的装饰,而没有用提高反差的手法去掩饰建筑暗部的细节。 1937年金石声拍摄的《日军轰炸上海》,画面中轰炸后的硝烟尚未散去,满目残垣断壁,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他在这幅作品中并没有刻意去刻画遭受轰炸后上海街头的惨状,而是将相机对准了一片废墟。与前者相比,后者貌似平静沉寂,战争已经在作者内心留下了一道深深的阴影。这就不难理解他何以在1937年拒绝并抵制日方在上海举办的万国摄影展览会。30年代,金石声还尝试了红外线摄影,用新技术来呈现充满中国山水画意的江南景致。 30年代末,金石声留居德国九年,其间也拍摄了大量的风景和人物,这些作品投射出更为强烈的现代主义气息。《客居卧室》这样的作品,让人想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摄影大家们的作品,堪称比肩之作。 金石声对于中国早期摄影的另一大贡献,在于《飞鹰》杂志的创办。这本杂志从1936年1月创刊,到1937年7月停刊,发表了当时中国摄影的众多作品,同时开办摄影技术讲座,当时的诸多作品,都是通过这本杂志留存下来,现已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摄影最重要的史料。 区区短文,无法对金石声先生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做完整的分析和评价,有待学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金石声的史料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给予金石声先生在中国摄影史上应有的地位。 椅子, 1970年代 静物,1930年代 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作品导读”·独立呈现单元——金石声作品。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将于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在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济南园博园展览馆三个展区同时展出,主体学术活动将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举办。双年展将不举办开闭幕式、颁奖仪式、展览剪彩等相关形式内容,旨在突出双年展的展览及学术活动本身,双年展学术成果《影子的影子》、《伊人伊像》、《显影》(第二季)、《非常像》、《华山论》、《乾坤湾》共6部学术出版物,将在活动期间首发。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0 06:03 , Processed in 0.07100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