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摄影”展呈现175年摄影史

2014-11-17 09:55| 发布者:cpnoz| 查看:769| 评论:0|来自:北京日报

摘要:本报讯(记者 杨丽娟)三枚鸡蛋、几朵蘑菇、一张没有来得及整理的床,竟然也能成为一幅颇具艺术美感的黑白照片。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不是现代艺术家的探索,而是一百多年前摄影先驱们留下的原作。由中国美术馆、中国摄 ...

本报讯(记者 杨丽娟)三枚鸡蛋、几朵蘑菇、一张没有来得及整理的床,竟然也能成为一幅颇具艺术美感的黑白照片。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不是现代艺术家的探索,而是一百多年前摄影先驱们留下的原作。由中国美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乘物游心——1839-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游走于一幅幅照片之间,人们仿佛回顾了长达175年的世界摄影史。

此次展览分为对等与再现(1839-1917)、自在与灵光(1917-1977)、融合与思变(1977-2014)三部分,通过53位国际摄影家的200余幅摄影原作,呈现了175年世界摄影史中“直接摄影”这一流派的发展历程。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说,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原作数量最多、历史脉络最清晰、艺术结构最紧密的国际摄影展览。

走进展厅,第一幅照片《植物的印相》就勾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兴趣。这张巴掌大的小照片完成于1839年,远看只是一张微微泛黄的纸片,仔细观察才发现,照片上依稀可见白色的植物轮廓。原来,这是摄影术发明人之一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最早的摄影作品之一,由于当时摄影技术还不够成熟,照片的清晰度并不高。

随后展出的作品,也与人们印象中纪实的照片相去甚远。比如,摄于1880年的《查尔斯·达尔文》,被摄影家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特意拍出轮廓模糊、柔和的效果;“艺术摄影之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创作于1905年的《人生的两条路》,则采用32张底片拼贴的方法,在构图上模仿了画家拉斐尔的巨幅壁画《雅典学院》。

“从第一部分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以纯艺术为目的的早期摄影家,经常通过拼贴底片、故意减少曝光等技术手段,拍出像绘画一样的照片,即‘画意摄影’。”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直接摄影”正是相对“画意摄影”而言的,这一流派强调直接呈现拍摄对象自身的艺术美感,不使用间接的、人为的效果对拍摄对象进行改变。

展览第二部分,就着重呈现了“直接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品。安塞尔·亚当斯的《半圆山》、依莫金·坎宁安的《木兰花》、博蒙特·纽霍尔的《壁炉架》等,虽然都是简单的黑白风景或静物,却呈现出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第三部分则聚焦于“直接摄影”在当代的变迁和发展,迈克尔·肯纳、基姆·韦斯顿等当代摄影名家的作品均有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展览还首次梳理出了53位参展艺术家之间或师承、或家族、或伴侣、或挚友的脉络关系,并以树状图的形式进行了清晰呈现。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0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0 09:08 , Processed in 0.0223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