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4K专题(一):我们准备好跨入4K时代了吗

2014-12-12 09:51| 发布者:cphoto| 查看:1218| 评论:0|来自:新摄影网

摘要: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桌面4K的必要性有多大?平时我们在讨论摄影器材的时候总是在谈传感器的像素以及镜头分辨率,却无端忽视了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显示器上的图像。这也难怪,自从七八年以前1080p Full HD标 ...

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桌面4K的必要性有多大?

平时我们在讨论摄影器材的时候总是在谈传感器的像素以及镜头分辨率,却无端忽视了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显示器上的图像。这也难怪,自从七八年以前1080p Full HD标准分辨率普及以来,显示器分辨率这一方面应该说就没有过太大进步。前两年在苹果带动之下出现过一批2k分辨率(2560×1440)显示器,但其相对于1080p的提升相对有限,而且分辨率提高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在市场上的普及率不是很乐观。


由于种种因素,2K分辨率最后终究可能还是一个过渡标准

那么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究竟对于摄影用户来说有没有必要呢?如果只是单纯的修图来说,似乎并没有必要。但对于看图来讲,高分屏幕看图的快感是低分辨率屏幕难以比拟的。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稍长的用户,大概还都记得苹果刚刚在消费级电子设备上普及Retina显示屏时,在上面看图所带来的震撼感——越是细腻的屏幕,就越有可能实现印刷的质感。


屏摄对比

当然,即使是4K屏幕,相对于Retina iPad/iPhone的显示细腻度依然有一定距离。以大多数人财力承受范围内的28" 4k显示屏为例,纵然分辨率高达3840×2160,其实际ppi值也只有157——跟苹果iPad Air的263ppi比尚有一定距离,更遑论iPad mini2/3的346ppi。但实际上由于电脑显示器(尤其是大尺寸显示器)正常使用距离比手机和平板电脑要大得多,根据苹果提供的计算公式:

4k显示的正常观看距离大约是80cm,28"显示器对角线大约是71cm,计算可以得到实际上在这个距离之内,实际上大约120ppi就可以满足Retina屏幕标准。而此时等尺寸1080p屏幕的实际ppi只有78.5,肉眼看上去存在一定颗粒感。而诸如HKC T7000之类的2k屏幕,ppi值为117,刚刚达到Retina视网膜屏幕下限,对于视力相对比较好的用户来说,仍然可以察觉到颗粒感。

画外音:什么是4K?

4K分辨率(4K Resolution)是一种新兴的数字电影及数字内容的解析度标准。4k的名称来自其横向解析度约为4000像素(pixel),电影行业常见的4K分辨率包括Full Aperture 4K(4096×3112)、Academy 4K(3656×2664)等多种标准。家用的4K电视和4K电脑显示器为了照顾16:9画面比例以及与1080p(1920×1080)分辨率的兼容性,采用的标准是3840×2160,正好是1080p的4倍。

4K分辨率除了看图优势之外,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同屏上放置更多窗口和页面,来方便摄影师的工作流程。而且在Bridge当中浏览时,可以显示多张图片,又不是很影响每张图片的清晰度。对于不喜欢使用Lightroom而是习惯于在PS里进行图片调整的摄影师来说,可谓是极大的方便。

PS+Bridge,既可以实现PS的精细调整,又有Lightroom的方便

而在1080p屏幕上,采用同样的窗口排布我们可以看到实际可用面积小了不少,能够同时管理的图片数量也是大大减小。

说实话,笔者在用过一段时间4K显示器之后,已经很难再回到1080p屏幕上正常愉快的工作了。

当然4K分辨率在多开软件上的优势还可以延伸到网页浏览上——在不影响阅读体验的情况下同时开启4个网页,可以极大的方便摄影师刷图库一类的工作。字体大小还是相当舒适的,完全不会影响阅读——你可以把眼前的屏幕想象成2×2排开的四台iPad Air,就能明白大概的体验了。

当然其他方面也是有很大提升,很多软件工具栏都有所收窄,腾出更大工作空间供摄影师使用。但是带来的可能就是工具难以点击——不过换高分辨率的鼠标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

桌面4K,离我们还有多远?

曾经4K是一个如此高大上的词汇,选择了4K,就意味着近万元的显示器,上万元的整机配置,而且还只能买到TN面板的4K显示器,远远不如IPS面板广色域广视角显示器那样适合摄影师的调色修图工作。

但价格这个东西是很神奇的,它可以掩饰很多产品缺点。比如当年索尼A7上市的时候被嫌弃这嫌弃那,时至今日6,000元左右就能买到单机,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开始高呼买买买。

与绝对性能相比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这是平民阶层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然如果你是土豪,这些话意义确实不大。

不过我们前面也有讲过,4K显示器的优势是高分辨率带来的看图和工作流体验,相对来说更适合将摄影作为一种乐趣的普通用户。而对于专业用户来说,还是应当根据自己需求来合理选择。

当然如果要兼顾4K高分辨率体验和专业级的校色水准,也不是全无选择。前提是你需要付出足够多的银子。

除了4K显示器之外,如果要实现4K分辨率输出(不考虑玩游戏)那么我们还应该准备哪些东西?

其实主要也是对显卡的要求,至少得需要以下三个条件才行。

画外音:此处的完整支持4K输出,指的是3840×2160@60fps刷新率这一标准。很多老型号和标准能够达到30fps刷新率,但就具体的使用体验来看,30fps下的体验效果非常之差。
  1. 目前只有Kepler架构、GCN架构或者是更新架构的独立显卡支持输出4K分辨率,集显平台方面则要用到Haswell架构处理器或者是Kaveri APU方能支持。
  2. 显存大于1GB(注意1GB是不行的),仅仅是4K分辨率的帧缓冲数据就需要占据1029MB的显存容量,还不算其他的信息和数据。
  3. 支持DisplayPort1.2标准,且带DisplayPort1.2输出接口。注意HDMI和DVI-D都只能支持30fps刷新率。

好在这几项条件还算容易满足,不玩游戏只做图像处理和看图工作的话一片600元左右的2GB显存GT740即可满足需要,如果是新配机器的话直接使用Haswell处理器或者Kaveri APU的核心显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笔记本电脑,其大部分没有DisplayPort接口,如果要使用请先行注意这个问题。

至于4K显示器方面,目前在经过新一轮降价洗礼之后两三千元的产品选择非常丰富,不过据说用的都是同一块28寸4K TN面板,在选购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品牌喜好和价格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因此现在可以说搭建4K平台的成本已经不大了,3,000元左右的整机配2,000元左右的显示器即可搭建一套足够修图使用的4K编辑平台,如果说其他类型的用户比如看电影这类应用受制于4K片源稀缺,游戏用户受制于显卡性能表现难以满足4K分辨率胃口的话,以看图修图为主的摄影爱好者用户在4K屏幕上获取的优势可以说是限制最低的——4K屏幕像素总数为827万,只要你不是还沿用佳能300D之类的老古董,都不存在“信号源跟不上”这类的问题。所以实际上4K分辨率的普及,恰恰可能最先从摄影爱好者用户当中开始。至于更强悍的苹果5K屏幕,实际像素达到1500万,直接废掉了A7s、D3s等高灵敏度机型,而且要普及也不容易,很有可能最终成为如2K一般的过渡标准。

作为一个以摄影为乐趣的爱好者,4K时代的大门为你敞开着。再次重申一遍,平价4K显示器不适合有专业摄影需求的人使用。

平价4K显示器,到底可不可以买?

这类平价4K显示器的性能和色彩表现能力究竟如何?虽然必然不能和专业制图显示器比较,但不应当差到影响摄影师的正常使用,才能让我们在享受高分辨率好处的同时,不至于影响输出图像的正常表现。

因此我们采用红蜘蛛Sypder Elite4对最近上市的平价4K显示器AOC U2870VQE进行了简单测试。截至目前这也是市场售价最低的4K显示器之一,售价为1,899元。

测试结果如下

色域:96%的sRGB和苹果iPad Air属于相同水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笔者本人对这款平价4K显示器的期望——分辨率做高了,同样的成本其他地方放放水也是应该,但这个现象似乎在这款显示器上并不明显。

色调响应:也可以说是表现尚可,离高端H-IPS面板显示器有一定距离。

灰阶响应:白点漂移范围在6300-6700K之间,在色温测试中,如果测试结果在标准色温值6500K的基础上±500K的规格则意味着灰度上只有非常低的色调转变,说明显示器可以正确重置原来的色调。这款显示器在这方面也没什么问题。

色准测试:其他颜色表现都不错,但在藏青色的还原上出了一些问题,不排除是由于测试误差。在意这一点的用户最好还是带着自己拍摄的照片去挑选显示器。数据只供参考,观感才是更值得在意的一方面。

结论就是:如果不是对色域色准色阶要求非常严格的行业(比如印刷),普通用户升级到4K分辨率获取更加细腻图像观感的同时不需要太在意其他方面性能的差距。

谈了这么多理论上的东西,那究竟平价4K显示器的实际使用感受如何?组建桌面4K平台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麻烦?4K的便利还能在哪些方面体现?常见摄影分享/摄影器材网站在4K分辨率下的浏览体验如何?在第二期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9 21:00 , Processed in 0.0728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