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禁止是被禁止的

2014-12-17 10:00| 发布者:cphoto| 查看:1500| 评论:0|来自:瑞象馆

摘要:请(勿)越线 泰特美术馆,伦敦艺术家自述by 张小船《 严禁“严禁”》(No “NO”, Do Not “NOT”)系列是 2013 年从印度开始的一个项目,后在英国、爱尔兰、中国等不同城市进行,对观察到的各类禁止标语稍作改动, ...


请(勿)越线 泰特美术馆,伦敦

艺术家自述
by 张小船

《 严禁“严禁”》(No “NO”, Do Not “NOT”)系列是 2013 年从印度开始的一个项目,后在英国、爱尔兰、中国等不同城市进行,对观察到的各类禁止标语稍作改动,擦去“严禁”、“禁止”、“勿”等词,于是,像一个游戏,就仿佛变成鼓励你去做那件禁忌之事,例如:“请酒后游泳”、“请进入”、“请越线”、“狗请入内”、“无人陪伴儿童允许来甲板看海”…… 它让我们重新想象,准则的边界、谁定义了准则、是否可以颠倒重来、是否可以百无禁忌。后来发现“严禁‘禁止’”(Il est interdit d’interdire)就是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口号之一。也发现人们对图形、图像、符号的惯性接收(依赖、遵守)要远远高于对语言本身的接收,例如:当一个禁烟符号和“吸烟区”这几个字并存时,更多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非吸烟区并严格遵守。


(勿)碰贵重 佳能旗舰店,上海

禁止是被禁止的

by克利斯多夫·康納利

张小船此次展出的作品标题,恰好与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中最值得被记住的一个口号相同。这个口号反映出寻求解放和毫无畏惧的精神,而与其同时发生的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仍在继续滋养我们不断思考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如众多文献所记录的,1968年五月风暴是一场日常生活的革命,一次对所有可见、不可见的束缚的发问,试图从权利的手中保住想象之力。空间的实质被转变了——工厂成了社会实验室,学校成了社区中心,剧院成了公众论坛,仿佛是为了强调渐趋诗意的城市景观,涂鸦占尽墙面,并重塑了已有的文字景观:“行路石下的海边”,“让想象夺权”,“别换老板了吧,换种生活吧”,以及随处可见的“快”。后者作为当时最醒目的一则标语,体现了彼时的当务之急:抓住当下、把握存于转瞬即逝的当下之内的未来。与其后发生的社会运动比,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一场未被足够拍摄的运动。除新闻摄影和电讯图片外,我们有 Serge Hambourg 的图片收藏,还有大量照片收录于Janine Casevecchie的《镜头下的1968年五月》(MAI 68 en photos, 2008),但这几乎就是全部了,就好像时间之流中潜伏着什么在不断阻止对图像的捕捉。回忆录与相关文献则远比图像丰富,从而成为更充足有力的证词。此番运动生成了海量的文本内容——宣言、手册、海报,有历史学者注意到,当日常生活的结构发生改变,人们的阅读量倒是大大增加了。这些墙上和海报上的标语,令整个城市成为某种文本的景观,宣扬着一种酝酿于当下之中的别样的未来。当时的这种文本景观,截然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当代公共空间中无处不在的广告、指引标识、警告规诫或法律公告,后者将社会空间变成了一个持续的文本演说场。

上述背景是细想张小船作品的一个语境,尤其是针对当前这个展览而言。张小船对文本摄影及用其他形式复制文本的兴趣由来已久。近期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作品是她收集和拍摄的一千个不同的签名,借助投影,她用黑色炭笔重新临摹他人的笔迹到墙面。这些签名,几乎都是人在饱受压力之时写下的:大部分是一些居民在签署房屋拆迁及再安置同意书时的签名;有些是离婚协议上的签名,或来自其他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签名于是在时间中捕捉下那个人生转折的特殊时刻,犹如幽魂不散,侵扰着签字这一形式本身表面上的恒久性。亲笔签名既是向权威机关提交(文件)的一个即时瞬间,也是提交时刻本身永恒的法律记录。将这些签名从其法制语境中抽离出来——从一纸合同——到艺术空间,如此,两种永恒性被同时呈现:法律约定的永恒与在艺术作品上体现的也许是更为胜任的“永恒”。而当前这个在连州的展览《严禁“严禁”》则进一步探索了在影像中的书写文本所蕴藏的复杂性:暂时的、主观的、政治的。


请(勿)进入 莫赫悬崖,爱尔兰

针对文字的摄影出现于一种奇妙的现象学状况,即图与文之间长久以来的互控关系。巴西哲学家Vilém Flusser在《摄影的哲学思考》(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一书中指出,十九世纪摄影术的发明喻示着人类历史的第二次决定性转变,第一次转变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线性书写也就是文字发明的时候。他提到截至十九世纪,人类为“隐藏世界而不再展露世界”的文本书写能力达到了临界点,他称之为“文字崇拜”(textolatry),意指生活成为文本的一种功能。他写道:

文字崇拜在十九世纪达到顶峰。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这是历史的终点。历史,以此严苛的意义而言,是将图像持续解码为观念,对图像持续地诠释,持续地微缩化与观念化。当文字已无可想象,万物亦无须解释,历史则停滞。恰好就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十九世纪,为使文字得以被再度想象,为其注入魔力,从而克服这历史的危机,影像技术被发明了。[1]


请(不要)在这里坐很久 街头饭店,孟买

十九世纪,随着摄影术的到来,欧洲城市在警示规诫标识牌的包围之中,经济迅猛发展,一种词法/意象的技术施展着它独特的魔法,在全球范围内延续至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无处不在的广告显然在此中扮演了角色,推动着这样一个时代:行为的所有面向都沦为视觉表达的对象。然而,上文援引的Flusser的那段文章要求我们对这些标牌的文本化图像内容给出一种更为深入的质询。标识系统、标牌文本,在最纯粹的意义上来说就是由文字构成的图像。其存在当然代表了某类事件的状态,但其首要功能是对个人身体的规范,是对这个世界某一特定场所的具体行为的影响力。到位的标牌符号与“到位”的法律异曲同工:以其确凿的位置生产出行为。

纪实摄影对于街头标志、价格标签与广告等东西的利用特别多,并将这些起规范或描述作用的标语带回到他们具体的历史时间中,这是对那种标语内在隐含着的超时空权威性的一个对抗。大多数纳粹德国幽灵般的照片都是对那些管制运动的街道标语、以及犹太人举手投足的记录,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照片,会发现当时这些种族主义与人口排挤的意图如此昭然,而我们当下的种族歧视,虽还存在,已不能像纳粹时代那么赤裸了,法律在今天表面上也不容许种族歧视 (尽管它仍然存在)。在纪实摄影中更为常见的价格数字的出现,也赋予了照片的一种暂时性,超越了在时间长河里所抓取的一个瞬间式的存在,并强调了图像的暂时性与文本的暂时性全然处于天壤之别的秩序之中。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一张关于规范和劝诫的标识的照片,意味着规则的非永久性和偶然性,或者也可以说是,那张照片将那个标识的存在所想要投射的那个世俗的权威被可预见地短暂化了。


郑重提示 酒后(禁止)游泳 第一海水浴场,青岛

对标语进行修改,不论是政府的规范标语还是广告标语,使它们传递出一些不同于其公开、显然的原有信息,这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已然成为普遍层面上一种匿名、激进的政治实践,这从1968年那会儿法国情境主义者们的异轨(détournements)行动就开始了,直到今天,情境主义集团的后继者们,例如广告克星媒体基金会(Adbusters)这样的团体仍在继续这一实践。这个层面而言,张小船的创作似乎欠了这些前辈什么,但她独特的实践仍提供了一份有着重要意义的不同线索。情境主义者的异轨是对潜在内容的颠覆与揭露。而这些被涂改的标语从某种程度而言,喻示着生活本身在如此的多变潮涌中亦会异轨。我们当下生活所暗含的可能性未必如1968年五月风暴时那么丰沛,但张小船在多个层面上的调解、调节亦向我们指出了当下生活的种种困境。从技术而言,涂改图像中的标语,更为方便的方式当然是通过如Photoshop这样的图像处理软件,然而通过自身的肢体劳作来参与到这涂改的过程,并将图像这一对象内的否定与揭露之举实例化,通过一个“涂抹的身体”形象来参与到图像之中从而实现自我的实例化,她打开了观者与图像的另一层关系,就好像在暗示,法律的每一条否定都在要求身体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否定,这种否定作为个体行为的委身投入,处于图像系统与图像设备之外。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反摄影:首先,是拒绝:直接涂改标语本身,而使照片不再成为她自己个人英雄主义或政治正确的某种记录;然后,另一个是:通过将意图交还给身体,以此否认数码摄影系统。张小船的作品中有种十分重要的拒绝姿态,这种姿态不仅指向法律,还指向摄影/软件机器,以及,这些机器所要求的相应的观看的本质。

[1] Vilém Flusser, 《摄影的哲学思考》(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 《欧洲摄影》(European Photography)第18期, 1984, pp. 5-62.


无人陪伴儿童(不)允许在甲班看海 爱尔兰海

 

艺术家简介

张小船
遗憾家,小猫钓鱼家。毕业于伦敦Goldsmiths学院,现居上海。

展览和项目

2014 《资产阶级的女儿,工人阶级的女儿(在布鲁克林,或者在定海桥)》,一年居住计划,“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青年策展人计划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4 《对不起,我等待过》,行为,这个画廊,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上海2014 《严禁停船》,个展,胭脂店,上海2014 《我 手机》(),摄影装置、行为,“当真”摄影展,瑞象馆,上海

写作者简介

克利斯多夫康納利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文学系教授,博士指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丛2013起,将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自强教授”。他的研究包括:全球六十年代社会运动,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心理地理,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东汉思想和文学史。他的著作包括The Empire of the Text: Writingand Authority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The Sixties and the World Event; TheWorlding Project: Doing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等. 也当boundary 2 和Postcolonial Studies(学术季刊)的编辑。自从2010年当草台班成员,演了《小社会第二卷》、《小社会》(第一、二卷)与《人间一壶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0 02:42 , Processed in 0.13754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