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张克纯:《北流活活》一次对黄河命名的尝试

2015-1-5 12:08| 发布者:zhcvl| 查看:8045| 评论:0|原作者:撰文/胡昊(斐君) |来自:《读立》的日记

摘要:张克纯历时数年完成的摄影项目《北流活活》获得了2014法国阿尔勒发现奖。此次获奖让这个已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黄河”项目再度引起热议。项目名“北流活活(guō guō)”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 ...

 

张克纯历时数年完成的摄影项目《北流活活》获得了2014法国阿尔勒发现奖。此次获奖让这个已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黄河”项目再度引起热议。项目名“北流活活(guō guō)”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活活”一词模拟了滔滔河水流动的声音,以声音命名影像的方式多少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画外音”的想象。

 

  

与长江不同,我们对黄河的情感似乎更为复杂。她的反复无常、肆意泛滥,让几乎所有处在其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中的北方城市选择了与这条母亲河保持足够安全,甚至有些遥远的距离,以至于当张克纯的镜头触及到“活活”的黄河水之时,我们不免看到似乎与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毫不相称的荒芜。汛期的泛滥让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都没法接受黄河水恩泽的人们建设起与这块干燥的土地好像无甚关联高架设施——桥梁、堤坝,一切与这条河流的植物性关联近乎绝迹。被人为隔离出来的沙滩荒草丛生,偶然能看见些许临时搭建的民居、荒废的人工岛屿,抑或用红砖和油布搭建的炊事点的设置都像极了一座永不撤除的古戏台的布景。虽然人们可能要面对洪浪滔天式的清场这样戏剧化的现实,但为了生存,他们也不得不在舞池中卖力“表演”,尽管这一切都与永恒和安宁相去甚远。

 

 

 

的确,荒芜统治了一切,这里没有像经济起飞的中国的大多数“别处”的风景一样,在外表的光鲜下隐藏着种种弊端和问题。在《北流活活》中,黄河由表及里地打开为令人绝望的“不毛之地”。我们禁不住要问,我们记忆(当然这种记忆很可疑)中的母亲河黄河真的是这样吗?张克纯本人的解释是,他起初很想将这组照片拍成像埃里克?索斯(Alec Soth)的《睡在密西西比河畔》(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那样被诗意和梦境主宰的“故乡”图景。然而,正如顾铮在《奥斯维辛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提到的,“处于中国语境中的摄影,……都有着某种社会意识与关注,……但其(指中国摄影师的作品)画面的强度,有时更来自于逮住机会不容分说进入镜头的中国现实本身的强度,可说是无法不强烈。”当张克纯面对在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中滚滚东逝、却又身不由己地日渐在个体经验中退却的黄河水时,他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了颇具超现实主义,甚至是纯然荒谬的特殊社会语境中:不管摄影师在黄河截取怎样的场景,似乎无一不在叙述着历史与现实难以弥合的裂痕。于是,我们看到《北流活活》构图的景观中充斥着大面积的烟灰、沙黄,一切被象征着压抑、绝望,以至太多与之相关的词汇的灰色(度)占据着。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几乎不可逆的水土流失、被雾霾锁闭的空气是造成这种单调的视觉经验的罪魁祸首。人类与自然的对抗所造成的全盘皆输的尴尬处境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北流活活》与纳达夫?坎德尔(Nadav Kander)的《长江》(The Yangtze River),以及数位川渝籍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大河(江)摄影”项目在影调等诸多方面会如此相像,因为他们面对的本来就是相似的社会现实。

 

 

此外,《北流活活》中的人往往非常小,他们“蜷缩”画框中逼仄的一隅,这无疑是渺小的人与庞大的国家之间强烈对比的出色隐喻。他们通常出现在蕴含着强烈废墟感的人工景观附近,凝视或者眺望远方,这种静观好像是在暗示着个体的无力,甚至可以说是让人多少有些愤恨的无意识和麻木。然而此刻,一种稳定的姿态——或站立或端坐——反倒促成了一种荒谬的真实,比如那颗“著名”佛头的场景(图3)。这颗在宁夏某煤厂中矗立的佛头曾被很多摄影师拍摄过,最近严明出版的《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也选用了类似的场景作为书籍的封面。然而,与严明将佛头“埋”在煤山之后生成的隐喻不同,张克纯的“佛头”图景更像是一次古老信仰之间的对话。据张克纯说,这颗佛头的来历也颇为曲折:数年以前,一位依靠当地矿产资源致富的“煤老板”某天晚上梦见了佛,他随后决定出家,并在不远处的山中修建了供其修行的寺庙。他的同行们为此专门出资在山中修筑了一座巨型佛像,眼下这座被弃置在煤厂的佛头就是当时制作佛像时被遗留下的“瑕疵品”。如此看来,这位伊斯兰信徒对佛像的凝视更像是一次无关教义的哲学思考:这种资本运作的产物与宗教信物之间的关系究竟何如?

 

 

   
张克纯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自己的拍摄计划首先从作为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展开,但随着计划的深入,这些最初的照片(包括近景、肖像等)并没有被选进《北流活活》。这种编辑选择虽强化了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国家之间关系的视觉隐喻,却同时不免陷入同义反复的泥淖:如果没法在整组照片中找寻到渐进式或者拼图式的结构、线索,观看者难免首先会遭遇视觉疲劳。此外,与索斯的《睡在密西西比河畔》比较起来,《北流活活》对个体人的关注显然缺乏必要的变化,当然,摄影师对这条河流的再命名尝试的丰富性也相应被削弱了。尽管摄影师坚信人不论比例大小都会成为视觉焦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焦点会叙述截然不同的个体经验。当人们在画框中被缩小,他们的细节就已经开始丢失,从他们的姿态、表情,他们与生产工具的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哲学都不免显得无足轻重。然而,在这片被黄河流淌的土地上,植物性关联的缺乏却已经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摆在了比别处更显眼的位置上。如此看来,《北流活活》中的选择性“忽视”就稍显欠考虑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21:38 , Processed in 0.08159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