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19世纪流行的遗体艺术摄影

2015-1-15 11:04| 发布者:zhcvl| 查看:1609| 评论:0|来自:现代摄影网

摘要:把死者的遗体摆成安眠的样子,再缀以几朵玫瑰花,咔嚓一声,从此永世流传。够诡异吧?事实上,这一看似虚构的鬼片情节并非空穴来风,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流行文化。 19世纪初,人物肖像画在 ...
 
把死者的遗体摆成安眠的样子,再缀以几朵玫瑰花,咔嚓一声,从此永世流传。够诡异吧?事实上,这一看似虚构的鬼片情节并非空穴来风,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流行文化。
 
 
 
 
19世纪初,人物肖像画在欧洲风靡一时,社会名流们都愿意花大价钱请画家留住自己或家人的倩影。1839年,由于银版照相术的出现,这项原本属于权贵阶层的活动变得更加平民化。与之同时,遗体艺术摄影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更为便宜、快捷的方式,用以纪念他们逝去的挚爱。
 
 
 
 
尤其是对于那些早年丧子的年轻夫妇来说,他们的孩子来世间惊鸿一撇便匆匆归天,一张死后的相片很可能就是留存后世的唯一纪念了。于是悲伤的父母把自己的爱子精心打扮,拍下他们在缀满鲜花的摇篮里安睡的最后容颜。考虑到那个时代居高不下的新生儿死亡率,这种行为渐渐流行开来,也就不足为怪了。随着后来摄影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冲印出更多相片的副本,寄给多位亲朋好友。
 
 
 
 
 
到19世纪末,遗体艺术摄影甚至成为时尚,对象也从早夭的幼童扩展到故去的成年人。为了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摄影师还会为设法让他们摆出各种造型:抬起他们的一只脚,或是将手臂散淡地搭在椅背上,像在等着喝下午茶似的。有时候,活着的人还会与他们故去的亲人合影。面对镜头,他们个个面带微笑,那个闭眼的家族成员仿佛只是被快门闪花了眼。甚至于,利用某种支撑,他们还能让死人睁眼,当然,这目光不会太友善。但是对于刚刚遭受了亲人离世打击的人们来说,这样已经弥足珍贵了。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遗体艺术摄影的风格也各有所异。早期的相片总是力求让逝者看起来还活在亲人身边,画面也较为凸显人物的面容和身姿--带有浓浓死亡意味的棺木往往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到了后期,逼真性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照片中的主角甚至直接躺在棺木里,被一堆参加葬礼的人围在中间。相比之下,这种“洒脱风”在欧洲大陆更为普遍,美洲地区则比较少见。
 
 
 
 
直至今日,遗体留影仍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在东欧,描绘并保存圣人安躺于棺木中的画面,已经成为宗教的一项传统,在虔诚的天主教、东正教和东方正统的基督徒中代代相传。
 
 
 
 
这不过是张普通的全家福,遗憾的是,画面中间沉睡的小女孩再也没有醒过。
 
 
 
 
哥哥轻轻地揽过弟弟的肩,就像担心惊扰了他的安眠。
 
 
 
 
睡在小灵柩里的婴儿。
 
 
 
 
长眠于花丛中的小男孩。
 
 
 
 
一名叙利亚的主教安坐在自己的葬礼上,像在打盹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21:44 , Processed in 0.11391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