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李威仪:温德斯的凝视怎么了?关于《萨尔加多的凝视》

2015-5-19 17:08| 发布者:zhcvl| 查看:2196| 评论:1|原作者:李威仪|来自:Voices of Photography

摘要:《萨尔加多的凝视》是由文.温德斯(Wim Wenders)导演、讲述摄影家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Sebastio Salgado)生平与作品回顾的纪录片。萨尔加多是当代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他出生于巴西,后因当地政变逃往巴黎,曾经是 ...

《萨尔加多的凝视》是由文.温德斯(Wim Wenders)导演、讲述摄影家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生平与作品回顾的纪录片。萨尔加多是当代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他出生于巴西,后因当地政变逃往巴黎,曾经是在伦敦国际咖啡组织工作的经济学博士,后来对摄影产生兴趣,毅然决然背起相机投入摄影;他成为马格兰通讯社的一员,后又独立出来与太太成立影像工作室,其作品主题几乎都耗费数年精心拍摄製作,涵盖世界各地苦难的社会场景,并有着独特的视觉表现能力。

 

虽然萨尔加多已是享誉国际的大摄影家,并被许多人视为摄影偶像,但每每论及萨尔加多的摄影成就,很少人能迴避一直以来伴随著他的诸多批评。这些议论包括他每件作品的规模都试图成为一种格局恢宏的史诗巨作,将其过度追求构图和光影的摄影美学,置放于所有关于苦难的真相之前,并再将这种审美予以神圣化与消费化;而他引以为傲的美学眼光,却造成了议题背后的重要因素相形淡化。甚至他近期推出拍摄地球自然生态景观的作品《创世纪》(Genesis),也被认为已一举提升到俯视苍生的《圣经》高度,并出版了高贵巨大的摄影集,使人必须放在架上才能欣赏,而有令自己神化的倾向。

 

面对这些质疑,萨尔加多曾经给予简单的回应:一、富裕的北半球的人一谈到苦难影像就充满罪恶感,我们见多了苦难的南半球人可不会这样;二、批评我的人根本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但这样的应答基本上看不到对话与反思的可能,而这也使得萨尔加多获得了择善固执抑或师心自用这样褒贬不一的评价。

许多人会将对于萨尔加多摄影的批评再重新对应到这部纪录片上,但也许应该先请萨尔加多先生在旁边休息,因为我们需要先来谈谈这部纪录片,而这也应该是要优先向此片导演温德斯先生提出的问题。

 

做为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与一位当代电影大师,温德斯显然浪费了一个讨论与思考萨氏影像的重要机会。他选择将萨尔加多呈现为一个充满魅力与慈详的智者,独自对观众娓娓诉说他的摄影旅程,不时让萨尔加多的脸从他拍摄的苦难照片中缓缓叠影,烂漫地显现出来;并让萨尔加多几次立于高处,以上帝的眼睛之姿俯看世界;他更援引了《圣经》对于「盐」——冰清玉洁的崇高人格之喻意,做为这部片的英文片名:「The Salt of the Earth (大地之盐)」。

 

在这个基础上,本片遂避开了所有对于萨尔加多的质问,并一再强化了萨尔加多在做为一个摄影家之外,长期以来自我建立或被塑造的光晕:人道主义者、苦难见证者和影像布道家的形象。温德斯在影片旁白裡不时提点观众:萨尔加多「不只是个摄影师 (not just a photographer)」、「他非常关心人 (He really cares about people.)」。然而,在这部纪录片裡却只有萨尔加多像「人」,其他脸孔都是令人印象模糊的旁衬,或是处于「被观看」地位的芸芸众生。即便是萨尔加多最亲的家人,他的太太——同时身兼萨尔加多的经纪人以及一起筹画每个摄影计画的重要工作伙伴——蕾莉亚(Lélia Wanick Salgado),还有忍受父亲长期出外工作而在成长岁月中缺席的儿子——同时也担任本片的副导演——朱利安诺(Juliano Ribeiro Salgado),在片中出现的时间与发言的位置都极为快闪而边缘,几乎到了就算剪掉他们出现的片段也并无差别的地步。

 

这某种程度上却又印证了在萨尔加多的熠熠光芒下,的确有可能逐渐遮蔽了在他大师风华与动人影像之外的其他重要事物与问题。纵然观者仍有透过他的照片认识世界的一点可能,但摄影的人都知道,太强的光线反而无法照明,最终留在画面上的将仅剩亮白一片,而那只是光线自己。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在《旁观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一书中批评萨尔加多的移民群像,「把拍于三十九个国家之内的各种不同因由和类型的苦况,全都归纳于这个单一的标题之下。藉题材全球化而把凄惶放大,或许能激使人们多一点『关怀』。但也可能令观者感到人间的苦难太过硕大无朋,太过无法挽回,太过宏伟壮丽,任何地区性的政治干预都无补于事。以如此庞然的篇幅去处理这题材,徒然令人的同情心挣扎踉跄,变得抽象不实。」

 

正如这部纪录片里,萨尔加多引领我们去看他在海湾战争(Gulf War)之后,拍摄被伊拉克放火点燃的科威特油井与辛劳灭火的美国人,欣赏那些如电影画面般戏剧性的熊熊火焰,却让这场烟火背后的美国-中东政治利益肇因,消散在他绚丽的照片中一般。如今,萨尔加多在影片后半,将人间种种苦难的複杂议题以「人类是可怕的动物」作最简化的宿命总结,将社会问题的真实原因与责任,推向由每个人来平均分担,让我们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又同时抒压,误以为原来社会问题与战争从不是谁的问题,而是人的劣根性所致,每个人都要负责,但又无从负责,以致没有负责的必要。

 

虽然摄影家不需要背负拯救世界、解决社会纷争的十字架,但在透过镜头反映社会之时,或许不应模糊对于问题的深层思考。然而,最为可惜地,在温德斯的影片裡我们无法看到对于这些观点的任何诘问。不妙的是,走出戏院,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仍是萨尔加多高超的摄影作品,但对于他「非常关心」的人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事实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样貌,依旧显得模棱两可。因为最终,温德斯只让这部影片拍下他个人的孺慕之情,以及徒留萨尔加多在镜头前自说自话。

在110分钟的影片里,温德斯让我们跟上一个摄影英雄壮游的长征之旅,感受视觉上的强烈美学,拥抱一份对于百姓苍生的抽象大爱,陷入充满感动元素的影音效果并全数买单、鼓掌叫好,进而忘记了在摄影的精神质素裡,需要包含对于摄影本身抱持永恒的反省与挑战。

 

有些观众或许会说温德斯与萨尔加多要传递的讯息,是要透过摄影揭示人与社会环境共处议题的人文情怀,或者应该多去欣赏萨尔加多身体力行、走遍全球各地见证苦难的毅力与光辉,其他批评根本无关宏旨或暇不掩瑜。这样的观众或许将能继续在萨尔加多出版的46.8公分X70公分、置放于书店玻璃展示罩裡的精美摄影巨册,以及从那些壮丽、温润又富色阶层次的黑白照片中获得救赎与美感需要,甚至在萨尔加多身上找到某种励志典型。但如同《纽约时报》资深影评人史考特(A.O. Scott)对于这部纪录片的评论所言:「正因为萨尔加多的照片为我们揭开了一些残酷且不忍卒睹的事实,面对这些影像,我们更加需要一个更为深入、更费力气的批判视野。」

 

温德斯精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介绍一位有著丰富生命经验和绝佳才能的摄影大师宣导影片,但对于摄影与社会问题的思索意识,不应在那些叹为观止的照片中停下。


 

参考阅读 :

江融,〈不是上帝,而是天使——从萨尔加多作品引起争议谈起〉,《中国摄影》,2015年4月号。
郭力昕,〈英雄主义者的浪漫负担 : 论萨尔加多的《劳工图》〉,《书写摄影》,元尊文化,1998年。
Sebastião Salgado、Isabelle Francq,陈绮文译,《重回大地:当代纪实摄影家萨尔卡多相机下的人道呼唤》(De ma terre à la terre),木马人文出版,2014年。
Susan Sontag,陈耀成译,《旁观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麦田出版,2010年。
Anthony Oliver Scott, The Eyes of a Beholder of Hardship : Wim Wenders on Sebastião Salgado in ‘The Salt of the Earth’, New York Times, Dec. 11, 2014.

 

 关于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 的更多作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06:35 , Processed in 0.07162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