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移民到身份认同——英国黑人经验的图像1950-1990

2015-7-6 14:25| 发布者:zhcvl| 查看:1203| 评论:0|来自:瑞象馆

摘要:  这个春天,两场关于黑人摄影的展览正同时在伦敦展出,分别是来自英国VA博物馆的“耐力:英国黑人经验的图像1950s-1990s”(Staying Power: : Photographs of Black British Experience 1950s-1990s ),以及英 ...

  这个春天,两场关于黑人摄影的展览正同时在伦敦展出,分别是来自英国V&A博物馆的“耐力:英国黑人经验的图像1950s-1990s”(Staying Power: : Photographs of Black British Experience 1950s-1990s ),以及英国摄影美术馆刚刚结束的名为“黑人摄影与民权运动[①]”(Human Rights,Human Wrong)。

  虽然两个摄影在主题的侧重性、布展方式和摄影师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却为观众认识和体会英国黑人移民的生存状态,以及黑人摄影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将以展览的内容为材料,通过对英国现代黑人移民的进程和相关文化线索的梳理,带读者走进1950至1990年之间的英国黑人摄影,探讨其图像与政治、民权及后现代理论等紧密相关的议题。

  移民

  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爵士(Sir John Hawkins)把一船从塞拉利昂抓来的黑奴帶到圣多米尼加贩卖,开始了英国人贩卖黑奴买卖的交易。从此,西印度群岛上黑人的命运便和英帝国的兴衰紧紧相连,从十八世纪中期的大规模移民到随后的废奴运动,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民权运动,黑人移民对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战之后至六十年代初,西印度群岛人掀起了移民英国的高峰。他们在一些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民族聚居区,积极与英国白人通婚,努力参与英国的劳动市场与政治领域,期望融入英国社会。然而,作为一支黑人移民群体,他们在英国的同化之路,却遭遇到严重的种族歧视[②]。尽管如此,个别来自战后第一批移民家庭的黑人摄影师开始用镜头记录同胞的生存状态,并逐渐意识到影像对于争取民权的重要意义。而这些移民的后代更从民权运动时期、后殖民和后现代理论中得到经验教训,影像成为他们质疑国家、政治、阶级和种族身份的有力武器。

  《持久的力量:英国黑人经验的图像1950s-1990s》展出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摄影收藏中日益增多的来自英国黑人摄影师的照片,旨在向观众展示英国黑人对英国文化和社会,以及艺术和摄影领域中的贡献。在过去的七年里,V&A一直与黑人文化档案馆(Black Cultural Archives)合作,并收购由黑人摄影师拍摄,或者记录了黑人移民在英国生活的照片。在英国遗产彩票基金(HLF)的资助下,V&A已经收集到来自17位艺术家的118幅作品。此次展览展示了全部17位摄影艺术家跨越流派的作品,题材涉及英国黑人的时尚文化、民权运动、种族认同、女权运动、民族传统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英国黑人文化档案馆还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摄影师本人、其亲属以及拍摄对象的口述史整理,观众可以在展厅现场通过录音文件了解到更多有关图片背后的故事。

  20 世纪上半期,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为英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严重的兵力与劳力短缺迫使劳工部不得不打开移民的大门。于是,157,000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有色人种大批涌入英国,从事各种类型的行业,为“国”争光。然而,在战争结束之后,即便有很少的西印度人被特准留在英国为军队服务,其余大部分移民被遣散回到他们各自的原英属殖民地。然而,回到家中之后,落后和贫穷的祖国与英国之间强烈的落差驱使他们找寻机会,再次返回英国成为二战黑人移民的集体愿望。

  这时,机会来了。

  1948年6月22日,一艘满载492名牙买加黑人的“帝国顺风号”(Empire Windrush)的运兵船停在了伦敦的Tilbury港口,满城的报社摄影师们都迫不及待地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或许和很多人想象中的黑人移民形象不同,这艘船上的牙买加人统统西装革履,脚上时髦的尖头皮鞋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这张照片作为记录英国现代移民史,以及解读黑人种族表征的重要文献,被摄影史学者一次又一次地带进课堂。于是,照片里的一些人重新加入了皇家空军部队,另外一些则被鼓励去寻找工作,以填补英国服务业的缺口。

 

埃迪-沃思,Tilbury港口的帝国顺风号,1948 © AP/Press Association Images

  定居

  从二战后至60年代初,伴随着西印度群岛人掀起的移民英国的高峰,一些专门为移民拍摄肖像和家庭照的商业照相馆落地生根。那些正在尝试融入英国社会的移民们迫不及待地穿上他们最体面的衣服,把最光鲜的,拍摄自英国的照片寄给自己身在祖国的亲人和朋友。

  詹姆斯-巴诺(James Barnor)于1929年出生于加纳首都阿克拉。早年在阿克拉创建了永青摄影棚(Ever Young Studio),巴诺擅长拍摄当地社区居民的肖像照片;同时作为加纳《每日写真报》的新闻工作者,巴诺因此有机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来到伦敦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全新的城市里,巴诺延续了他在永青影棚摄影的工作方式,拍摄了大量伦敦黑人社区移民拍摄肖像作品。除此之外,巴诺亦留下来相当丰富的街头摄影作品,在他所拍摄具有时代性的黑白照片中,那些身着西方现代服饰的黑人移民站在典型的英国元素的背景前,自豪的展现他们所拥有的新生活。

 

詹姆斯-巴诺,伦敦婚礼嘉宾,1960年代,© 詹姆斯-巴诺,Autograph

  相对于六十年代以家庭相册和以街拍照为主的黑人影像,成长于七十年代的黑人摄影师则更加注重对于移民社会生活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记录。七十年代初,题材跨越了黑人社区生活,时尚方式的照片早已成为历史的切片,记录了后殖民世界中的种族和现代性。

  黑人摄影师拉斐尔-阿尔伯特(Raphael Albert)于1935年出生在加勒比群岛的格兰纳达,他随着家人在五十年代移民伦敦,青年时期的阿尔伯特边在Lyons蛋糕厂工作的同时,还在西伦敦伊令技术学院学习摄影。先是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阿尔伯特随后加入了《西印度世界》(West Indian World)——英国最早由黑人创办的报纸之一。从一开始被委任拍摄英国黑人选美大赛到自己创办类似的比赛,阿尔伯特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拍摄“英国黑人选美”(Black Beauty Pageants)的黑白影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工作之余,阿尔伯特一生都在为伦敦加勒比社区的成员拍摄家庭照片,记录英国黑人生活方式的照片以及社会纪实摄影的风格以受到英国摄影节的重视作为英国黑人摄影影响突出的标志。

 

拉斐尔-阿尔伯特,黑美人小姐,黑人选美系列,© 拉斐尔-阿尔伯特/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

  同样来自《西印度世界》,尼尔-肯洛克(Neil Kenlock)是另一位活跃在伦敦的黑人摄影师。肯洛克于1950年出生于牙买加,他在十三岁那年跟随父母来到伦敦。1973,在影棚拥有一段工作经历的肯洛克正式加入报社,随即拍摄了一系列英国加勒比移民在家中的肖像照片。在那些富有英国格调的壁纸和地毯,别致的家具之前,身着各色现代服装的黑人移民在镜头前摆出迷人的姿势,展示出生活在伦敦的加勒比黑人移民尝试努力融入英国都市生活的乐观精神和来自黑人的自豪感。

 

尼尔-肯洛克,无题(正在和父母通话的年轻女孩,南伦敦),1973. © 尼尔-肯洛克 /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

  然而,在伦敦生活的肯洛克深深体会到英国黑人移民所面临的种族歧视,正如他在接受VICE杂志作者布鲁诺?贝莱(Bruno Bayley)的采访时回忆道:“对我们来说,融入这个国家还是很困难,这里也存在很多文化冲突。我们的父母没有分到好工作,只分到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或是工厂的工作——在那时并没有真正的黑人知识分子。我们需要得到合理的分配,需要爬上去的机会。[③]”

  反种族歧视运动

  六十年代末,伴随着战后美国民权运动[④]走进巅峰时代,英国黑人移民群体中的一些积极份子集结在一起,借用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饶有名气的“黑豹党”,在伦敦的Brixton和北部的一些办公室里展开了他们的秘密反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与当时美国黑豹党的成功相比,英国黑豹党运动并未给自身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而是专注于黑人团体内部的改变。1970年,尼尔?肯洛克加入了英国黑豹运动,用镜头记录了英国黑豹们的会议、运动、游行以及在当地社区的运动。

 

尼尔-肯洛克,英国黑豹游行,©尼尔·肯洛克

  1979年,肯洛克同其他几位活跃在伦敦的黑人摄影师一道,创办了一本针对英国黑人社区生活的现代化的出版物——《根》(Root)。正是那一年,英国的撒切尔时代到来,伴随着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的双重打击,英国城市内部种族关系陷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1986年,一场名为“黑人体验的反映”的展览由莫妮卡?贝克(Monika Baker)策划,展出了八十年代早期英国黑人摄影师的各种体验。不久之后,为了尝试通过影像来展示英国黑人文化,推动黑人摄影师的作品,肯洛克同另外两位摄影师,阿尔迈特-弗朗西斯(Armet Francis)与查尔斯?菲利普斯(Charlie Phillips)一同,创办了英国黑人摄影协会[⑤](Association of Black Photographers)。

  阿尔迈特-弗朗西斯出生于1945年,在牙买加的郊区度过童年之后,他搬到伦敦和父母一起生活,并从少年时期开始便在伦敦的西区影棚担任助理(West End Photographic Studio)。不久之后,弗朗西斯开始拍摄一些时尚和广告的照片,然而让他真正感兴趣的,则是全世界范围内表现黑人种族流散的主题。在黑三角(The Black Triangle)作品中,弗朗西斯将他在英国,非洲,美国和加勒比拍摄黑人的影像编辑成册,弗朗西斯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在英国摄影美术馆展出个展的黑人摄影师。而在另一位活跃在八十年代的英国黑人摄影师伯格-凯撒(Pogus Caesar),则通过他的新闻摄影记录了动荡不安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著名的伯明翰汉兹沃思(Handsworth)骚乱。

 

阿尔迈特-弗朗西斯,伦敦,1976,©阿尔迈特-弗朗西斯

  不久前在英国摄影美术馆闭幕的“黑人摄影与民权运动”,正是由英国非裔摄影师协会(Autograph ABP)与加拿大瑞尔森图片中心(Ryerson Image Centre)合作,向观众展示了超过200张原版杂志印刷品,集中探讨与反思新闻摄影在地区冲突事件和民权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展览考察了在1945年至1990年之间世界上所发生的重要政治动荡,冲突,战争和斗争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的斗争,并探讨了这些图像对我们理解人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黑人摄影与民权运动》展览并未聚焦某个单一事件,而是从全球背景出发全面客观展示多个事件的全貌与相互关系,其中展出了包括上述几位英国黑人摄影师在七十年代民权运动时期所拍摄的新闻和纪实重要作品。

  黑人亚文化

  “西印度群岛移民与更广大的白人社区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不大令人担忧。至少在伦敦的某些地区,违法的‘大麻’交易和爵士乐的传播将英国本地的边缘人群和社会地位相仿的西印度群岛亚文化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更广泛的文化交流的基础[⑥]”。

  迪克-赫伯迪格是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上世纪七十年代,赫伯迪格师从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灵魂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早在二十八岁那年,由赫伯迪格所撰写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成为英国亚文化研究的重要出版物。在这本书中,他对西印度移民亚文化的形成,以及同英国本土工人阶级之间的关联做出了总结。

  与第一波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和准技术工作的西印度移民相比,第二波移民往往因为内心的落差,他们的幻灭感往往更加深刻。这些移民开始聚集在英国都市的破败贫民区中,从而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西印度群岛风格。“在特伦奇镇河雷布洛葛罗夫之间的某个地方,拉斯特法里热已经成为一种“风格”,“雷鬼头”、卡其迷彩服与“大麻”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组合,明确宣布了许多年轻英国黑人体会到的那种异化感。”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英国黑人摄影师丹尼斯-莫里斯(Dennis Morris),加文-沃森(Gavin Watson )和Normski分别纪录了雷鬼乐、光头党和嘻哈等亚文化在英国流行时的场景。丹尼斯·莫里斯于1960年出生在牙买加,童年时搬到伦敦的他通过教堂的活动对摄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久后便成为了伦敦圣马克教堂唱诗班成员的摄影俱乐部成员。莫里斯早期以拍摄鲍勃?马利和哭丧者乐队(Bob Marley and the Wailers )1973年巡演时的照片而获得成功,然而他的拍摄对象也不仅限于黑人音乐场景,朋克旗手性手枪也是莫里斯拍摄的对象。2012年丹尼斯?莫里斯将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拍摄伦敦哈克尼区英国加勒比社区的照片进行了重新编辑,并以《长大,黑人》(Growing Up Black)为名出版。

 

尼斯-莫里斯,4A俱乐部,Count Shelley音响系统,哈克尼,伦敦,1974 © 尼斯-莫里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加文-沃森(Gavin Watson )于1965年在伦敦出生,早年在白金汉郡一个名为海威科姆(High Wycombe)的地方长大,十六岁时便只身前往伦敦担任一家Camera Press杂志的暗访助理。每逢休假,他便回到家乡拍摄他弟弟和其他“海威科姆光头党[⑦]”(Wycombe Skinhead)朋友的照片。不同于光头党给英国民众留下的右翼极端主义形象,沃森的照片则反映出这一亚文化的种族混合的和包容性。至今为止,加文-沃森分别出版了两本记录英国黑人与亚文化的摄影书,分别是《光头党》(Skins,1994)以及《光头党与朋克》(Skins and Punks,2008)。

 

加文-沃森,Micklefield,1981 ©加文-沃森/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与此同时,出生于伦敦西北部一个牙买加家庭的Normski,则将他的拍摄题材对准了英国黑人的嘻哈文化。一次纽约之行将Normski带入了嘻哈音乐的世界,曾经在伦敦专业学习过摄影的他开始为时尚杂志,如Vogue,i-D拍摄英国嘻哈音乐人的肖像照,同时也帮助乐手拍摄用于宣传的照片。九十年代初,Normski开始为BBC 2的一些嘻哈文化类节目担任DJ和制片人,更利用寻访艺术家的间歇拍摄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

 

Normski,非洲男孩儿,布里斯顿,伦敦,1987 © Normski/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身份认同

  “种族主义、后殖民背景以及探求群体差异的欲望,都突显了身份认同这个问题在黑人艺术中的重要性。最明显的方式是通过措置的家庭、种族流散(diaspora)、国际主义以及“他者”的媒体再现来进行探讨[⑧]。”

  七十年代后期,伴随着后现代理论在英国的发展,以及“摄影理论”在摄影学位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影像开始成为一些摄影艺术家质疑国家、阶级、种族和身份的有力武器。对于那些生活在伦敦主流文化之外的年轻黑人摄影艺术家来说,对族别的质疑和身份的认同成为他们艺术作品中最有力的主题。

  英格丽-波拉德(Ingrid Pollard)是当今英国最著名的黑人摄影艺术家之一,她善于通过肖像摄影以及传统的风景摄影去探索族别和身份的问题。波拉德1953年出生于圭亚那的乔治敦,四岁时随父母搬到伦敦。在伦敦印刷学院(现伦敦传媒学院)和德比大学先后学习摄影之后,波拉德开始了她的摄影和艺术创作的生涯。1985年,她同另外几位英国黑人女艺术家一同,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举办了一场名为“一条细黑线”(The Thin Black Line)的展览,一举成名。而在她具有代表性的摄影系列,如《田园插曲》(Pastoral Interludes,1988)和《不言自明》(Self Evident,1995)中,波拉德将黑人置于英国农村的景观之前,挑战了英国文化惯常将黑人纳入城市语境中的传统。

 

英格丽-波拉德,选自《不言自明》系列,1995 © 英格丽-波拉德 /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与此同时,另一位英国女性黑人摄影艺术家乔伊-格雷戈里(Joy Gregory)同样来自学术背景,格雷戈里先后毕业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皇家艺术学院,她的作品探讨当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差异之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乔伊?格雷戈里的早期作品中,她通过自拍照系列表达出对身份认同和自我的讨论。从十三岁直到三十出头,格雷戈里一直都是女性杂志热衷的消费者。纵观这些年来,令格雷戈里不断失望的是,杂志几乎都没有出现过一个黑人女性的形象。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甚至相信黑色的面孔会疏远可信读者以及广告商。自拍照(Autoportait)系列中的九张黑白照片被按照顺序组成了一组作品,表达了她对青少年时期黑人女性在英国时尚美容图像中缺失的回应。

 

乔伊-格雷戈里,自拍,1990©乔伊-格雷戈里

  印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是另一位擅长使用摄影来讨论身份认同的英国黑人艺术家。1962年出生于伦敦,修尼巴尔在十七岁之前在尼日利亚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八十年代末,先后毕业于Byam Shaw艺术学院(现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和金史密斯学院的修尼巴尔成为英国年轻艺术家(YBAs)小组成员。在印卡?修尼巴尔( Yinka Shonibare )的《维多利亚浪荡子日记》中,采用了剧画摄影的拍摄手法建立叙事,他借鉴了英国著名画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名作《堕落过程》中的视觉命题,将自己刻画成一个花花公子形象,反映了他作为黑人移民和残疾人的局外者身份。

 

印卡-修尼巴尔,选自《维多利亚浪荡子日记》,1998 © 印卡-修尼巴尔 /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时至今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展而来的英国黑人摄影已走过六十多个年头,虽然新一代黑人摄影师们的作品涉及到更加广泛的题材以及多元的表现手法,但后殖民与身份认同的话题则自始自终成为他们挥抹不去的记忆。

  注释:

  [①]这里的题目为作者意译。

  [②]欧阳贞诚,《战后西印度群岛人在英国的同化及其困境》,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11月

  [③]布鲁诺?贝莱,《英国黑豹党:残留的荣光》,VICE摄影:这是历史,2013年10月28日

  [④]美国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UnitedStates)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该运动一直从五十年代中持续到七十年代。

  [⑤]后现更名为Autograph ABP,英国非裔摄影师协会。

  [⑥]迪克?赫伯迪格,胡道夫胡疆锋(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p49

  [⑦]海威科姆光头党是英国工人阶级光头党亚文化的一个部分。

  [⑧]莉兹?威尔斯(主编)傅琨,左洁(译),《摄影批判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04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06:35 , Processed in 0.18951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