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作品《我的东西-结算2006(中)》 7月11日在红专厂E7和E9馆开幕的“执像”中国当代摄影展,已经是系列展览的第二季了。 在两个月前,第一季的四位摄影家将作品带到红专厂时,展览的策展人王川与学术主持鲁明军就提出了“在数字时代,摄影技术已经无门槛化、极度普及的时候,如何对摄影这一媒介语言进行思考和实验”的命题,今天,王川将这个问题进一步简化——“这是一个不缺少图片也不缺少展览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拍摄照片并且传播它们,为什么我们还要来到这里看一个摄影展?” 王川给出的回答是:“我们希望能够拿出些新的内容给大家,首先需要艺术家、策展人、观众有一个共识,有一种把我们思考的一部分呈现出来的愿望,以及相应的能力。”因为,“当代艺术是一种态度,它更加包容,不仅仅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或者只是简单的社会批判,更要从社会学、人类学、信息媒介的角度来思考。这种态度一直在持续。”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馆长杨晓在开幕式上回顾了为期两个月的首季展览情况,认为:“前来参观的人数之多、社会反响之大,让我们确信,摄影的确是最亲民的媒介,展出的艺术作品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察世界的视角,挑动我们对历史真实、时间、空间、环境、内心真实的拷问,相信第二季展览同样能引发社会对丰富却矛盾、生动且荒诞的生活景象的检视。” 从中国的艺术传统中获取重要的支撑 到了这一季,王川说:“同为中央美院版画系出身的姚璐和洪浩,他们俩都从中国的艺术传统中获取了重要的支撑,而且他们获取这种支撑的方式特别不一样。” 姚璐的作品远看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山水,走进再看,却发现画面中每一个元素都来自当代城市中拆与建的现实生活。那些垃圾肥料、保护网、水泥船、塑料袋被精心设计与构图,拼贴成山水画卷,很明显地有徐冰作品的影子,也是近年来当代艺术展中常用的方式。 “姚璐的东西大家一看就会想到,来源于中国画里的青绿山水、金碧山水,而且他这种置换的语言,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中国摄影中的成熟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王川说,姚璐这些绿色的“垃圾山水”,“将当代艺术中的‘置换’和摄影招牌性的‘遮蔽’演绎得淋漓尽致。 与姚璐形成对照组的洪浩,同样是中国当代摄影的重要实践者。他所带来的两组作品,具有“时间轴”的特性。每隔一定的时间,快门按下,胶片记录,最后形成了一组长卷。洪浩告诉记者:“我对中国画中‘卷轴’、‘长卷’这种形式很感兴趣,你知道,在画卷轴的时候,画家是一点一点展开来画的,观看的时候也是慢慢展开,画面随着时间进行而一点一点出现在你面前,那种散点透视、时间轴移动的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于是王川把洪浩的另一组作品《我的东西》也按照时间轴的形式进行了展示。那也是洪浩的一组代表性作品,他把自己每一年生活中出现的重要物品集中起来拍摄,乍看抽象的画面里是他生活的记录与时代的记录,这样的照片每一年形成一张,成为了系列。“中国艺术传统对洪浩的影响不着痕迹、不落形式,却深远有力,但他的作品的内核还是艺术家是如何对待自己所思考的问题的态度和表达。” 重新考察摄影作为认知世界的媒介具有怎样的感染力 相比之下,数十年从事藏地人文、地理、民族、宗教考察拍摄的摄影家张超音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职业摄影”或者“专业摄影”,更接近我们印象中国家地理的拍摄方式,而不是当代艺术的创作,因此在通常的当代摄影展上,这类摄影家的作品是不被纳入视野的,但这次王川却邀请了他来与在传统造型艺术和新媒介以及东西文化之间跨越游转的青年艺术家塔可并置。 王川说:“因为现在一方面是摄影非常繁荣、普及、体量巨大,另一方面摄影的高度却全面下降。大家说这是读图时代,人们享受它、消费它,但并不太尊重它,也不太信任它。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观点是,你并不能找到任何一个媒介,在认知世界的这个意义上可以和摄影匹敌。我们要重新考察摄影作为认知世界的媒介到底具有怎样的感染力、启发力。” 在这个意义上,在现实世界里寻找古籍《诗经》中所提及的地点并拍摄的塔可,与携带知识性信息拍摄藏地地理考察的张超音有了某种相似,“同样的摄影之外的研究和考察积淀、同样的对技术材料的超越、同样的对技术与品质的苛责。无论是现实世界中的诗经觅古还是神秘藏地的摄影开掘,他们的作品都在告诉我们尽管世易时移,摄影依旧是最重要的认知世界、启迪智慧的方式和途径。” 媒介只是手段,关键是当它在表达时是否最恰当的手段 所以说到最后,对于所有生活在这个图像和传媒时代的人们来说,人人都可以按下快门捕捉图像,并且在网络上发表它们,摄影术失去了神秘的光环,我们不再觉得它遥远或者神秘,它还重要吗? “我不太关心某种媒材的发展是什么样的,2005年以后,原先比较活跃的从事当代摄影或者先锋摄影的艺术家,有一些转到了其他媒材,包括我自己。”洪浩这样回答。“包括摄影在内,媒介只是一个手段,关键是当它在表达艺术家在那一个阶段最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它是否最恰当的手段。当我最关注‘时间的推进’这个元素的时候,镜头的记录就很自然地成了我选择的方式。” 而我想,某种媒材的易于驾驭与普及,并不会成为它没落的原因。我们不会因为油画颜料或者生宣容易买到就认为油画展与国画展不值得去看,那么即使“人人都是摄影师”,它也仍然值得我们“执”于“像”。 毕竟,当代的摄影已不仅仅是材料、技术、工艺,也是一种正在形成标准的语言体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01:30 , Processed in 0.10797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