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烙刻》(2006年,巴义尔著,作家出版社) 2006年,一向侧重文学作品的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一本表面轻松而内容耐看的图文书——《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将近代几十年来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广泛、记录着时代变迁和民众生活重要片断的、家喻户晓的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字资料一并推出,尽可能地访问了照片的原作者或其亲属以及知情者,使得原本大家熟知却不甚了了的摄影名作显示了其应有的时代信息,极大地挖掘了摄影作品的巨大潜能。此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先后被新浪网、腾讯网等全书连载,多家媒体发布消息并转载片断,同时因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成为中国摄影史研究方面一个重要的参考文献。 35、《摄影中国——中国摄影50年》(2006年,鲍昆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 对于当代中国转型期间纷繁的摄影现象,长期缺少历史性的梳理,这是中国摄影界一个很长时间的缺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摄影,像迅猛的海潮泥沙俱下,对其发生的历史原因与内在的历史逻辑,迫切需要进行梳理性的反省,以利于调整方向,更好地应对国家社会的文化进程。由鲍昆主编的《摄影中国——中国摄影50年》一书,即是对这一历史性需求的试验性尝试。这本书汇集了十多位影像文化批评人的工作,以作品串接起一个纵横交错的当代中国摄影史框架,为未来真正摄影史的书写提供了参考性的基础。 36、《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2007年,吕楠著,四川美术出版社) 《四季》是吕楠在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个人摄影画册。从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他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等三个系列作品。109幅纯净的黑白照片,组成了《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作品以季节为顺序,从春播到秋收,从温暖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季,几乎包含了西藏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构完整,画面质朴,洋溢着劳动与亲情的诗意和美感,像一幅幅伟大的“影像版”的古典主义绘画。此画册一经出版,便引起很大轰动,并成为难得一见的摄影类的畅销画册。此画册也成为众多摄影家出版和设计的“模版”。 37、《观看再观看》(2009年,鲍昆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从中学时代就接触摄影的鲍昆有愈四十年的摄影实践,尤其是他亲身经历了文革之后新时期摄影的各种实践。鲍昆也是著名的四月影会成员,现在则是著名的策展人和批评家。他长期基于实践的摄影经历,给了他深入观察摄影这个媒介,在中国的文化嬗变过程的经验。2000年后,鲍昆的摄影实践转入批评。他的批评以视角开阔,立足本土和观点犀利著称。他的许多批评,都对当代中国摄影文化的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致力于提升中国摄影的文化品格,强调摄影和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他的许多文章也是对当代中国摄影史的梳理和建构。《观看再观看》鲍昆近十年来的批评文章精选,也是近年来少有的畅销的摄影批评文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5 17:17 , Processed in 0.01831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