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歇夫妇 德国女摄影家希拉-贝歇(Hilla Becher,1934—2015)和她的丈夫伯恩-贝歇(Bernd Becher,1931—2007)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摄影夫妇组合“贝歇夫妇” 。贝歇夫妇是德国极具影响力的概念摄影艺术先锋与教师,他们实践的“类型学”摄影,创造了享誉全球的“贝歇学派”。2015年10月10日,“贝歇学派”的“掌门”希拉-贝歇逝世,享年81岁。 希拉-贝歇 希拉-贝歇1934 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曾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二人于1959 年开始一起创作。 2012年,希拉-贝歇来中国 贝歇夫妇 1959 年,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开始合作,拍摄和记录日渐消失的德国工业建筑。他们在当时意识到了德国和欧洲重工业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后果,那时,第一批工业设备已经停止运转,但没有任何一家国家机构认为自己有义务全面地记录那些在各地面临消失威胁的工业建筑,并将它们以图片的形式加以保存。而这些工业设施,如冶炼高炉、矿井、水塔对于伯恩?贝歇的童年曾十分重要,是记忆的一部分。因此,在贝歇夫妇的创作初期,这些建筑与伯恩?贝歇出生的地区齐根(Siegen)特有的木框架房屋一起,成为他们摄影记录计划的起点。他们按照功能、建造时期、地区特征和不同的建筑材料将这些建筑相互区分,力图展现建筑在形式审美上的差异,使得当时一度被忽视的工业建筑在风格上的多样性清晰可见。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自六十年代以来,他们的摄影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会中,在艺术批评界,其作品不仅成为有关形式美学讨论和分析的对象,亦成为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纪实摄影建立了一种新的传统,如今也被认为是发起者和铺路人。 教育工作 1976 年,伯恩-贝歇开始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在他之前,这座学院一直排斥摄影。自贝歇夫妇共同复兴纪实摄影以来,整整三代艺术家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摄影艺术的领域。他们对当代摄影的影响颇为深远,师出二人门下的著名摄影艺术家包括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 Struth),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和安德烈-古尔斯基(AndreasGursky),还有阿克塞尔-赫特(Axel Hette)、坎迪德-霍夫(Candida H fer)、约格-萨瑟(J rg Sasse)以及劳伦兹-布尔格斯(Laurenz Berges)等。过去几十年,摄影艺术已成为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及其艺术在国际上的金字招牌。“杜塞尔多夫学派”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准、精致的摄影艺术的代名词。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希拉和丈夫伯恩-贝歇 在近50年的时间里,持续拍摄德国境内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中正在消失的工业建筑,记录人类工业时代的遗迹。这些图像成为德国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并在当代摄影史上具有持久的影响。2004年,当哈苏基金年度大奖颁给贝歇夫妇时,评语中有这样一段:“他们自成系统的摄影作品是实用建筑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从他们的作品形式来说,他们既是摄影家也是观念艺术家。” 一生的主题 希拉的青少年时光在波茨坦度过,那时归属于东德。她有个做摄影师的妈妈,13岁开始拍照,在当地一位老摄影师瓦尔特-艾希格林的工作室里学习。老先生来自摄影世家,教会希拉以19世纪的古老风格来拍照,那些画幅极大、技法简洁的照片后来成了希拉一生的摄影信仰。老先生派她去为铁路公司拍铁轨、蒸汽车头,这是希拉最早对钢铁材料的拍摄发生兴趣。在进入杜塞尔多夫学院后,她开始重新深入这一主题,“我觉得铁是拍摄静物的最佳材质”,而拍摄花朵在她看来相当无聊,因为她认为,如果人们拍摄那些本来就作为“美”而出现的对象就会很无趣。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伯恩的家乡在希格兰德(Siegerland),德国西部一个小矿区。长在矿工家庭,伯恩从小所见的就是那些无处不在的采矿和加工设备,他也熟悉环绕矿山周边而建的每一个小村子。伯恩后来这样阐释自己从小生成的审美:对海洋、阿尔卑斯山、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风景不感兴趣,着迷于“海港边的无人区和铁轨构成的景象”。那些机械设备在他眼里也是一种景物,他说:“这种经济学的审美,源于人们对物体的普遍使用,其实这无非是由巨大的工业容器和管道组成的支架,但它们在我眼里却是一件件雕塑。” 儿子马克斯成年后,在一部关于父母的纪录片——《摄影大师贝歇夫妇》中说,他们是“合适的一对”:伯恩喜欢收藏各种小东西,连商品价签也要收藏,但这些东西堆在一起“却毫无系统性可言”。希拉更热衷于研究,擅长用图像阐释复杂的现实。“他们有共同的审美,而且都能在物体上发现乐趣,但妈妈更有清晰表达事物的欲望,她想让人们一眼就能看明白。”希拉和伯恩50年代末在一家广告公司里相识,他们很谈得来,开始一起拍照和旅行。两个人都很穷,好几年后才攒出购置整套设备的钱。他们的第一台相机只是普通禄莱,后来终于换成一台可以基本满足创作要求的6X9画幅的林可夫相机,后来还有13X18画幅相机。最初的合作是希拉经常跟着贝恩回到希格兰德的父母家,爬到矿山上去拍照。然后,他们开始反复去德国鲁尔工业区(Ruhrgebiet),开车到处寻找能拍摄的对象,记录下最具代表性的埃森、波鸿、多特蒙德。70年代早期,对波鸿的汉尼拔矿区和第二矿业联盟矿区的拍摄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是第一次全方位地对矿区进行记录,也是鲁尔区工业文物的最早影像,最终促发了德国公民组织对工业建筑的保护行动。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这样的拍摄延续了差不多50年,直到2007年6月伯恩去世。早期拍摄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他们的拍摄对象大都还在正常运转,尚未成为工业文物,只是经常会听到某某工厂或矿山马上就将关门停产的传言。再过一些年,他们就已经在拍摄被废弃的、行将消失的。“当我们发现它们正在慢慢消失时,我们觉得,至少应该留下一些视觉记忆。于是我们决定将它们拍成照片,以便随时可以揣在怀里带走……”比起希拉,与童年记忆不可分割的伯恩有更多的伤感。希拉跟我回忆起当年伯恩对她的邀约,伯恩说:我一定要把这些记忆留下来,你要加入吗? 工业文物 对拍摄主题的选择是主观的、感性的,对拍摄对象的表现是客观的、精确克制的,从构图到光线从未加过任何特定阐释:大画幅、长焦、漫射光。观者从贝歇夫妇的作品里看到的,永远是一组组精确的重现:成排列的高炉、提升井架、水塔、通风塔、储料罐……但精确和克制本身构成了静默的张力。 功能性的工业建筑,通过他们而第一次被作为艺术图像记录,并以百科全书式的方法按照外形和历史分类来组合和展示,仿佛一种工业“圣像”。希拉说她从不怀疑:存在一种特定的类型,对于高炉、提升吊塔或水塔具有典型意义,“这些典型就是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标准和形象”。 对中国摄影界影响 贝歇夫妇的“贝歇学派”对中国的摄影师影像深远。2012年希拉-贝歇受邀来到中国,著名评论家顾铮写到:日前,在1990年代后饮誉全球的“贝歇学派”的“掌门”希拉-贝歇女士来访,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摄影界引起了一阵“贝歇旋风”。相当多的中国摄影家艺术家,早已经通过各自的资讯渠道了解到了他们的存在与工作。他们的艺术风格与工作手法也对于中国当代摄影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继美国式古典纪实摄影与之后的新纪实摄影一度风靡中国之后,随着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的逐步深入,人们赫然发现,在欧洲还有如“贝歇学派”这样的介于观念艺术与纪实摄影之间的摄影实践。正当此时,中国大地上的社会景观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生迅猛的变化。一些社会意识敏锐的摄影家,也尝试使用图鉴式的手法,踏勘现场,给一些引人注目的社会景象与人造物分类编造并且视觉目录。 向这对摄影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摄影家致敬!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21:54 , Processed in 0.07354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