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升级的多面能手 佳能EOS 80D相机评测

2016-4-1 09:40| 发布者:cpnoz| 查看:1005| 评论:0|来自:色影无忌

摘要:  在佳能EOS系列单反相机中,双位数的产品一直是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无论50D、60D还是70D,它们拥有的各种性能都非常优异。作为入门或中高端用户手中的主力武器,它们可以在多种环境中拍出高品质的照片。在2016年初 ...

  在佳能EOS系列单反相机中,双位数的产品一直是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无论50D、60D还是70D,它们拥有的各种性能都非常优异。作为入门或中高端用户手中的主力武器,它们可以在多种环境中拍出高品质的照片。在2016年初,佳能如期更新了这一系列的最新产品——EOS 80D,作为新的中端旗舰,80D又有如何的升级呢?近日,佳能EOS 80D已经来到了我们色影无忌编辑部,如果您对它感兴趣,可不要错过本篇文章。

  为了让平日生活中的照片拍摄更加精彩、简单,佳能在EOS 80D中加入了非常多的升级之处。为了给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影像,佳能使用了约2420万像素的CMOS图像感应器,配合DIGIC 6数字影像处理器可以得到更好的画质。机身方面,佳能这次采用了视野率约为100%的光学取景器,真实还原所看景物,取景更为清晰。

产品参数规格对比

  大家可以从上面的对比参数看出,佳能EOS 80D几乎所有都是红色升级部分。无论CMOS、连拍还是对焦等性能,佳能都毫不吝啬来了一个整体大换水。按照惯例,笔者还是从它的外观入手,从外而内的为大家一一展示这些功能升级后的能力。

  ·身怀绝技 实力提升 佳能EOS 80D亮点解析

佳能EOS 80D对焦点分布图

  佳能EOS 80D在前作70D的基础上大幅升级了对焦系统,从原来的19点直接提升为45点。在这全新研发的对焦系统中,全45点十字型自动对焦感应器用于取景器拍 摄,能够快速、高精度地捕捉被摄体。同时对焦点分布范围扩大,且45点都可以进行十字型对焦。因此对焦时受被摄体形状、大小或运动状态的影响较小,可切实 合焦。

中央对焦点采用对应F2.8光束的双十字结构

  除了更多的对焦点外,佳能也让80D的对焦更为精准。在对焦系统中中央1点除可进行对应F5.6光束的十字型对焦外,还斜向配置了对应F2.8 光束的十字型感应器,可进行双十字对焦。双线错置的测距结构提高了检测能力。且安装最大光圈超过F2.8的大光圈镜头时能进行高精度的对焦。

全像素双核对焦技术

  作为佳能新大招之一,全像素双核对焦技术在70D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80D同样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并且还进行了升级。因为不用像反差 检测自动对焦那样反复寻找对比度最大的状态,所以可以直接对焦于被摄体。由于EOS 80D上的全像素双核对焦在读取速度和计算方法上都得到了提升,因此比起上代机型对焦速度也有所提高。同时对应所有支持自动对焦的佳能镜头,使用增倍镜时 相差检测自动对焦也有效。

佳能EOS 80D连拍

  此前的技术解析中,笔者就说到过80D的连拍功能直逼7D系列,那时有很多网友提出质疑,连拍不还是7张/秒么?那不就是和70D一样么?虽然 数字相同,但实际拍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在80D中佳能让相机的最大连拍数提升至110张,这说明相机的缓存能力提升。最大连拍数量的增加使相机可以长 时间持续捕捉被摄体的动态,增大了拍到理想瞬间的概率。

  ·保留血统 传承经典 佳能EOS 80D外观设计

  看过了一些枯燥的纸面介绍,笔者马上就带大家从外观设计方面领略一下80D的风采。80D相机依然继承了佳能EOS系列相机的特点,相机整体三围是139×105.2×78.5mm,重量为650克(仅机身),大小和70D差不大多,重量则稍轻于70D。

佳能EOS 80D单反相机

佳能EOS80D单反相机左侧/右侧

  看到正面,如果我们不仔细观察相机铭牌,基本很难分辨是70D还是80D。除了外型上的相似以外,80D机身也采用了镁铝合金框架和工程塑料这样的组合。

佳能EOS 80D单反相机背部

佳能EOS 80D单反相机顶部/底部、电池

  在相机背部,这次80D采用了3.0英寸约104万点的旋转触摸屏,便于进行自拍和低角度、高角度等非常规角度的拍摄。肩屏位置大小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内部界面却有细微调整。供电方面80D采用了LP-E6N电池,容量增加至1865毫安时,续航能力稍有提升。

佳能EOS 80D单反相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7 09:15 , Processed in 0.0190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