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图像生产,冯立的摄影一方面拒绝叙事,另一方面又拒绝那些显而易见的符号。《白夜》既没有产生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作品本身也并非持有一个稳固不变的结构,它们随着照片的增加而不断代谢,所以我们或许根本不需要进入每一张照片中的情景来获得某种整体的指示。在这里,文化的视网膜已经脱落,现实仿佛在一种加速运动中暗示着什么。 显然,这些照片是出于一种日常的随机遭遇,而冯立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这种获得图像的偶发几率近乎提升到了一种必然,一种甚至在任何场域下都能得到的必然。它们虽产出于一个冯立无法操控更多的外部空间,却有着如剧场般的导演式再现,“演员们”在那里悉数登场。他拒绝使观众轻易地与剧中人产生同情,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2]更是提醒着人们,这是现实的再现而非现实本身。 ![]() 《白夜》冯立 由于摄影时常被视作复刻现实表象的工具,而冯立的摄影本身又多源于瞬间的爆发力,以至于,那一瞬间将思考的时间收缩得微乎其微,就此下断说“这是流于视觉表面的摄影”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欣喜地说“摄影酝酿了这场拯救运动,通过这场运动,人类及其周围世界将相互变得陌生,这就打开了一个自由的场域,任何隐私都将让位于细节的明晰。”于是,对于人们来说,日常的重要不在于一种显而易见的普遍性,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见的。作为一个摄影师身份的冯立,至少,在这些照片上,让我们看到对于观察世界这件事,冯立有着出色的洞察力,以及,把这种洞察捕捉到的细节抽离来放大展现。“身体最动欲之区不就是衣衫的开裂处吗?”[3]日常最迷人之处也就是那被剥离开的、不曾多见的日常背面,而冯立的照片就是以一种极度威慑的姿态展现着这些不曾多见的日常(甚至是只有在冯立的摄影里才能看见的日常)。 ![]() 《白夜》冯立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5 06:34 , Processed in 0.07205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