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一种恒常的意外——试论冯立的摄影

2016-8-29 16:35| 发布者:cphoto| 查看:2318| 评论:0|来自:色影无忌

摘要:“人们好像在一种神经质的状态下竭力等待意外。”观看冯立的《白夜》,我也似乎有一种在等待意外(出现)的感觉。不是等待快门闭合前几秒发生的什么真相,也不是等待照片中人们背后连结的巨大网络,而是有那么一瞬, ...


有一种声音是说“冯立的摄影是捕捉到了那些中国社会中的奇异现象”,继而得出这些就是中国当下社会的某种真实面貌,尽管它有些疯狂。诚然,这些照片取材于中国社会的种种角落,但它并不能意味着冯立的摄影是关照社会的。恰相反,我认为这些照片和中国社会没有过多的联系。首先,因为冯立的照片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被制造出来,他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环境的制约注定降解到了一个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或者说,让我们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冯立处于一个脱离具有社会性的空间下,甚至说摆脱“中国”,那么他的摄影仍然可以成立,甚至于,这种脱离对他丝毫不产生任何影响。其次,这些得以进入到镜头里的人们是出于某种特点或当下的状态吸引到了冯立,在这里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显然大于社会身份。以至于说,照片中的人们是作为短暂地剥离社会和文化身份的个体被强调出来——作为一个独一无二、不能替代、无法重复的个体。而冯立对照片上的人和物的交集或许只有一个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快门时间,除了用闪光灯的一声招呼外,我们对这些人所知甚少,更无从谈起他们之于中国社会可以意味什么,或者断言他们所承载的就是当下中国(某种病态或荒诞?)的一面。
《白夜》冯立

《白夜》冯立

当下的中国社会怎样,或许不必要在这些照片中寻求答案。而姑且不说社会性,就单论这些人本身,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照片中的人们就是在自己的轨迹上从事某种社会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可冯立偏偏就是在社会的“范畴下”“回避”社会问题,带着摄影的蛮荒,以一种英雄式的个人行动切入他人的世界,从而关注人的境况。
所以,冯立对人的境况所持的关注并非是不痛不痒的,而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修辞来展现一种极端的样貌,从而,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所谓的“差异性”(每个人都不同于现在、过去、未来的其他任何人)[4]在这种极端的样貌中得到了揭示。当然,还有一点补充声明的是,即使这种样貌的“风格”看起来有些幽暗,但本质上还谈论不到人性概念中的善恶,既非行善,也非作恶,就是把一种原始袒露无疑。
最后,即使有那么多谈论冯立摄影的言辞,我还是为冯立自己的那句所感动,并以此作为结尾——“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摄影,但我相信这就是现实的另一面。我无法解释这些照片的确切含义,就像我依旧没有彻底弄明白这个世界一样……”
注释:
[1]保罗·维利里奥 (Paul Virilio),《无边的艺术》(L’artaPerte De Vue)
[2]由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提出的概念,演员与角色,观众与演员或角色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3]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文之悦》(Le Piaisir du texte)
[4]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人的境况》(Human condition)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5 06:37 , Processed in 0.07075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