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记事:父亲的底片

2017-1-13 15:24| 发布者:cphoto| 查看:2373| 评论:0|来自:腾讯新闻

摘要:本组照片选自摄影史学者何伊宁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之后,在新疆伊犁皮革厂工作期间自觉开展的摄影实践。在现已整理出的一系列黑白照片中,拍摄题材包含工厂工人劳动的环境肖像、组织出游的 ...
本组照片选自摄影史学者何伊宁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之后,在新疆伊犁皮革厂工作期间自觉开展的摄影实践。在现已整理出的一系列黑白照片中,拍摄题材包含工厂工人劳动的环境肖像、组织出游的采风以及日常生活等不同主题,借由这些被尘封在底片夹中的负片,去还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位汉族青年摄影爱好者的自我实践,以及一个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摄影艺术的理想和追求。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大众摄影》杂志联合出品,何伊宁撰文。


在碧绿的草原上,伊犁河时而像条巨蟒沉浮在群山峻岭脚下,时而像以根根丝线给干涸的沙漠镶了一道别致的花边。举目可望的天山白雪,那是伊犁河的源泉。童年的时候,我常常站在伊犁的一角,看着神秘的天山,脑中生出一些奇异的幻想……(摘自母亲的日记《伊犁河》,1983)


我的记忆中,一张天山风光的黑白银盐照片重复地出现在脑海之中,画面上的山脊将构图一切为二,远处的白杨木竖立在群山之间,一次次加深着我对那片养育了父母,那异域富饶的土地的向往。而在现实中,这张与6×6负片同样大小的黑白照片四周被父亲用裁纸刀切出了花边,连同影集内数不清的方正照片早早便勾起了我对胶片摄影的兴趣。


父亲于1952年出生于乌鲁木齐,三岁时恰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成立,便随着在省委机关工作的祖父和全家调动至伊宁市。早在少年时期,在祖父的影响下,父亲一边在家里翻阅那些苏联翻译成中文的摄影技法书,一边自己用家中的佐尔基相机拍照。在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之后,父亲通过招工到伊犁皮革厂工作。图为伊犁皮革厂的工人。


伊犁皮革厂筹建于1908年,原为官商合办企业, 后为维吾尔族商人玉山巴依独资经营, 为近代新疆的首家民族工业。1924年,该厂的皮革产品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商品博览会,在当时已是国内知名的皮革厂。解放后,伊犁皮革厂实现公私合营,业务从单一的制革、加工靴鞋扩大到加工各类皮件制品,包括皮箱、球类、皮衣等等。文革后期,皮革厂除了有一批从天津、上海、武汉等地调聘的技术骨干及原有老工人之外,还有通过招工来的知识青年、工人子弟,包括了汉族、维族、回族、哈萨克等十几个民族的职工。图为伊犁皮革厂职工代表大会。


在参加工作之后,父亲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而此时他也不满足于135相机的画幅。1971年,他用攒了一年的工资订购了一台海鸥4a相机,又陆续买齐了三脚架、补光灯,开始用中画幅记录他的工厂和日常生活。在一系列于车间内不同场景中所拍摄的环境肖像中,父亲捕捉下了厂内皮革师傅和学徒工作时的真实场景。工人被置于画面的中心,镜头聚焦在他们手中的活动之上,而周围的环境和细节则保留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图为伊犁皮革厂的工人。

12345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1 13:12 , Processed in 0.0167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