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华 一个夏夜,一家三口比肩而立,有两瀑长发的是妈妈和小女儿,最左边宽厚的背影显然是父亲。远处楼宇灯光环绕,他们站在过街天桥上,静静俯瞰脚下的车水马龙,仿佛各自品读着这座城市和自己的生活…… 在第八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期间,贵州摄影史上首次以街头摄影为主题的展览“行走的巴萨诺瓦——贵阳街头摄影展”亮相。“一家背影”正是街头摄影展的一幅作品,菲林定格瞬间,画面静谧温馨,让人驻足不前。 在展场的一角,记者见到了街头摄影展作者吉宁。中等身高、平头圆脸的他,相貌酷肖著名作家王朔。吉宁说,本次展出的100幅作品,是从自己5年来拍摄的10余万张照片中遴选而出,“也可以说,拍了10多万张废片,才诞生了这100张还能称为‘作品’的照片。” 1997年,吉宁开始学习摄影,先后得到贵州摄影界彭香忠、丁常瑞、陈听怀、杨扬等大师的指导。此后十余年间,身为新闻记者的他专注工作,虽然拿了不少新闻奖,却无暇顾及摄影。2013年,因工作变动,吉宁决定重新拿起相机,为自己心怀愧疚的摄影“还账”。 一个偶然的机会,吉宁在网上接触到了“街头摄影”:“这种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和自由奔放的思想表达方式,非常符合我的个性特征。我终于顿悟:这就是我所要的摄影门类。” 然而,摄影界对于街头摄影的介绍虽多,在实际拍摄中却很难把握。“既然这是自己需要的,那就自己来摸索探求吧!”吉宁说,就这样,照相机和钥匙、钱包、手机一样,变成了他的随身之物。无论是上下班路上,还是闲暇逛街时,只要看到有趣或精彩的瞬间,吉宁总会像猎手一般,在短短数秒间“拔枪射击”,完成拍摄。 此后,吉宁越拍越上瘾,经常在夜晚出去“扫街”。但是,街头摄影的成功率也相当低。“常常走上几小时、拍了一两百张,只有一两张比较满意,甚至一张满意的都挑不出来。”他说。 吉宁的照片几乎都是近距离拍摄,画面或幽默风趣,或充满冲突。这些采撷于贵阳街头的作品看似凌乱,缺少故事主线。但如果将每一幅作品看作是一个音符,并将其连贯起来,仿若听到一首巴萨诺瓦风格的歌曲正在娓娓吟唱,曲中有里约海滩的阳光灿烂、热情奔放,也有纽约夜幕下的爵士怨曲、忧郁低徊,还有巴黎香榭大道的慵懒闲适、烂漫情怀…… “在我看来,街头摄影+巴萨诺瓦音乐,让贵阳这座城市有了不一样的律动。我的视角渐渐脱离了蓝天白云、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从市井气和人情味来观察生活在贵阳的人们。”吉宁说,此次展览是贵州摄影史上第一次关于街头摄影的展览,以作品展示和艺术交流为主,或能带动更多人关注和研习街头摄影。 ■吉宁摄影“小事记” 2014年,吉宁的作品在英国伦敦街头摄影节展出后,受组委会邀请出席街头摄影沙龙。
2015年,我国著名摄影理论家林路对吉宁驾驭画面、把控瞬间的能力给予充分肯定。林路还作为吉宁的策展人,在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策划举行了首次街头摄影个展。
2016年,吉宁被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发现并吸纳成为骨干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孙蓓红表示,吉宁和他的街头摄影作品非常接地气,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充满戏剧张力,符合当前中摄协对摄影艺术创作的相关要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9 04:33 , Processed in 0.0168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