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央政治局召开发展中国电影工业的 “6.28”会议,决定兴建几家电影胶片厂,其中一个规划定点在江苏省。会议决定传到无锡后,市革委会立即从各相关单位抽调原胶片厂职工并拨给经费,成立胶片厂筹建组,并将撤销的滨湖疗养院作为重建基地。 为争取国家定点投资,老胶片人用简陋工具,试制成功120全色胶卷。又自制350涂布机生产出黑白电影正片,并拷贝第一部黑白电影片《南征北战》。1970年争取到江苏省计划工作会议认可,正式定点无锡并重建胶片厂。定点后胶片厂自行设计650涂布机,由全市50余家工厂协作加工,1971年3月安装运行成功进入机械化生产。这一时期,胶片厂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胶片厂史上的“风机案”“马达案”和“曝光案”的三案几乎使胶片厂又一次下马,但胶片人克服困难,并主动争取从全国各地调配350名各类干部。1973年,胶片厂争取到燃化部调拨一台苏制大涂布机,进行平板干燥系统改造,一年内迅速投产。胶片厂用5年时间建成一个以生产电影胶片和民用品为主的小型感光材料厂。 1974年5月,国家燃化部批准胶片厂扩建年产5000万米电影胶片及全套配套工程。胶片厂新建片基车间和三醋酸纤维素车间和国内首创的“三级处理技术”污水处理系统,并率先在国内开发成功非银盐水溶性光致抗蚀干膜。至1981年底,胶片厂国家立项后基建总投资达5009万元,形成产品从主要原材料逐步配套,到废水处理等系列完整的生产设施,成为国内综合性的大中型感光材料厂,为国内六大骨干厂之一。胶片厂从1975年开始扭亏为盈,至1981年底累计上交利税总额,超过同期国家实际投资总额。和兄弟厂一同完成了中央领导交办给感光行业的任务,中国结束了进口彩正片的历史,黑白电影胶片已转化为出口产品,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少数国家和地区。 进入1980年代中期,国内电影胶片生产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几家骨干厂建成的生产规模,已大于国内需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录像的日趋成熟也开始冲击着传统的电影受众的市场。由于这个时期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国家限制进口电影的生产,国产影片也有相应的约束,感光生产企业产量普遍“吃不饱”,加上主要原材料价格成倍调价,致使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而成品价格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1985年占胶片厂产量70%的彩正片大幅下降,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跌入了自重建以来的低谷时期,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重大调整十分严峻地摆在胶片厂面前。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00:53 , Processed in 0.07200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