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名正言顺—关于当下中国摄影分类的思考

2017-12-6 11:10| 发布者:cphoto| 查看:936| 评论:0|来自:艺术家提供

摘要:  因我们那篇在中国摄影报上发的小文引起的关于纪实摄影的讨论有一年了,一年时间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但多数文章是为纪实摄影评功摆好而已。  我从未否定纪实摄影对我国摄影事业的贡献,纪实摄影最大的贡献就 ...

  因我们那篇在中国摄影报上发的小文[概念的硬伤]引起的关于纪实摄影的讨论有一年了,一年时间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但多数文章是为纪实摄影评功摆好而已。

  我从未否定纪实摄影对我国摄影事业的贡献,纪实摄影最大的贡献就是一扫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文革形成的摄影表现上的假大空,回复摄影求实求真的本来面目。其实叫不叫纪实摄影,中国的摄影都会回到这条轨道上来,一个社会不可能总靠假话撑着,只要政治生活务实了,以纪录现实为特征的摄影,也必然会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常有文认为四五运动是纪实摄影的发端,如果纪实摄影作为分类是科学的,那中国三、四十年代就达到了很高水平,比如沙飞、范大曾的作品,就是与世界一流的纪实大师比,也不璜多让,我国今天的纪实大家们是否达到了他们的高度,谁敢妄言?

  所以我们这多年的摄影努力,只是一种回归,并无创进,如果非说创新,也就“纪实摄影”这个名词了,沙飞时代,这么拍不这么叫而已;很多人抱定纪实这一名词不放,未毕是觉它作为分类多么科学,只是情感上割舍不下。而传媒,很多时候也就是约定成俗,将错就错。

  用艺术摄影对应纪实摄影表面看很合理,其实更理不清。何为艺术?艺术是个比纪实还大的慨念,是摄影都可以称作艺术,纪实摄影就没有艺术了? 我们总不可以只将那些粉饰生活,甚至低俗的摄影表现称为艺术,而认为反映民生、有人文精神的摄影作品不是艺术吧。我以为从艺术层次上讲,现在称作纪实摄影 的比称作艺术摄影的作品,在艺术层次上更高。

  作为分类要有包容性,但不是越大越好,就是要遵循我前文提出的;“子分类不能大于或等于母分类”的原则,不然你分不清。也许有人认为我是小题大作,分不分得清没那么重要,有理论家就认为:叫什么不重要,拍什么才重要。 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你不是军委主席就不可帅令三军,不然就是犯上作乱。同样你拍的是风景多数时候是不能归类为新闻的,然而我们在理论上是可以将风景归类为纪实的,因为风景中的山水,都是实在的纪录 。这是因为新闻作为分类明确,纪实作为分类,理论上什么也没分。当然我们现在谁也不会将一般风景归类为纪实摄影,但这不是可以深究,科学的归类,是笔糊涂账。将摄影的基本特征——纪实——作为子分类,才是真正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

  也有文认为,纪实摄影作为分类本来已搞清楚了,是中国摄影报的讨论又搞乱了。这显然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如果真搞清楚了,是科学的,如何能搞乱? 你把新闻摄影、风光摄影拿出来讨论一下,看会不会乱, 这也从另一个测面说明,纪实摄影作为分类问题太大,太脆弱,不堪深究。

  普通人对世事取模糊态度也就罢了,因为影响有限,而我们的知识阶层也取这样云山雾罩的理论态度,是贻害无穷的。比如前一二年炒得很热的观念摄影,就又是一个无法成立的分类,那个摄影没观念,怎么你弄些摆摆拼拼的摄影画儿就有观念了,其他摄影在观念上都白瞎了不成?如果标榜自己是观念最强的摄影,那是更不靠谱的,希望工程的摄影观念不强么?广告摄影在推销自己的观念上就可能超过你。所谓观念摄影本来有明确的分类,国外叫概念摄影,其实观念摄影最早是纪录行为艺术的附产品,因为行为艺术最后的呈现是摄影作品,这一纪录方法被摄影借用了,成为了一个新门类,而行为艺术是以惊悚效果示人的,观念摄影基本继承了这一基因。

  现在知道观念摄影作为分类不太占得住脚,不怎么提了,其形式以新锐摄影、现代摄影、当代摄影的面目出现,这些词作为分类同样存在过于宽泛,无法界定的弊病。那种摄影不追求新锐?摄影有古代的吗?摄影就是现代和当代艺术。

  似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缺乏科学的严密性,比如我们发现了小孔成像,但我们没有发明相机,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大炮;现代科技的重要发明,飞机、轮 船、汽车、甚至自行车都与我们无缘。这种状态的出现,与我们的知识阶层缺乏严密的学术精神,不求甚解有关。就以摄影论,比如快门,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光闸, 这应该比叫快门要准确得多,因为这个门有时很慢,但我们就一直这样将错就错。

  以国家论,不讲科学要落后,耍挨打,以学术论,不讲严密的治学态度,就会制造 混乱,其实也是给自己找麻烦。 但是,如果我们在一个分类上都拧不清,不敢正视,回避,我们的摄影表现能达到多高水平是令人怀疑的,因为真正的摄影艺术是求真的,我们有可能只是一个器材 使用大国而不可能成为摄影表现大国。

  我在这里提倡分类的严密性,其实是提倡一种科学精神,不然这种易引起歧意的分类会层出不穷,我们有必要在分类上吵来吵去花那么大精力吗?有时我真为摄影评论家们关于纪实摄影的评论的将来担忧,当年关于的纪实文学的评论也是汗牛充栋,现在有谁提起?纪实摄影与纪实文学存在同样的问题,都是在理论上无法深究的分类。如果从逻辑学上说,用艺术、纪实、观念、作为分类,是真正的制造了“逻辑混乱”,因为它们模糊了逻辑秩序。其实开始我们把姿态放低一点,客观一些,务实一些,做到科学分类,后续的事就好办了,仅从这个层面看,叫什么真的很重要。

  说到底,我们在分类上常出问题,而且基本上是往大的上面靠,其实是假大空的遗毒在作怪,无非是想在分类上就占尽先机。其实分类是越客观、越中性越好。为什么同为平面艺术的绘画在分类上没有摄影分类上的这些乱象,比如”艺术绘画”这种不着调的分类,在绘画中就从来没出现过。常有评论人士骂摄影人没文化,如果我们的摄影理论圈也取这种“以其昏昏,使人迢迢”的治学态度,也就休怪别人看不起了。

  其实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不是你给它贴个标千就能解决的。同样,一件作品在概念上是不是真实可信,也不是你自己标榜一下“纪实摄影”就解决了问题的。现在以纪实的名义在概念上并不那么纪实的摄影作品多了去了,就是镜鉴;那怕去掉这一因素,因为那个分类也无法百分百的精确,但由于纪实作为摄影的分类含盖的范围过大,我们几乎随便拍个什 么都可以标上纪实摄影,这就造成了今天我国纪实摄影的过滥过平的局面。纪实作为光环看起来很美,原来是摄影最基本的特征。

  我提倡用人文摄影取代现在的纪实摄影分类,并不以为是唯一正确的,在理论上,随便拍个什么都可以冠上纪实,但并不是随便拍个人就有人文精神的,人文摄影作为分类似乎要求高了些。但作为分类,它仍比纪实摄影要明确得多、精确得多。起码你知道这是关于人的摄影,而且不是照相馆式的关于人的摄影,是有思想、有作者观念、艺术上感人的摄影门类。

  但一年的讨论,我们的评论家们很少论及之一块,他们更纠结与纪实摄影的源流、成败、方向。只是一个概念不清,找不到边界的分类,如何能把问题谈清楚?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正本清源的时候,就象文学界勇敢的扬弃了纪实文学一样,国外摄影先进的国家,没有纪实摄影这个门类,摄影不照样先进?只有遵循科学的精神,我们的理论才具有严密性,才不会如空中阁楼,才会经得起推敲。

  一年多的讨论,虽然成效有限,但总体上对纪实摄影是怎么回事,还是比过去明了多了。目前定义的纪实摄影无非是表达社会与人生关怀,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既然人文精神是纪实摄影的核心,何不就叫纪实摄影更准确、直接,而且用人文摄影对应风景摄影,正好概括了关于人与景的两大类。

  现在有许多地方己将人文摄影取代纪实摄影作为分类,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至于艺术摄影,应该叫创意摄影比较合适,这样你怎么拼凑,怎么PS,也是合理的。而所谓观念、新锐、当代摄影应叫先锋摄影、前卫摄影更贴切,因为这些摄影多有探索性。至于一些人一拧脖子就说我是搞当代的, 认为只要标上当代这作品就超人一等,那道大可不必,作为分类并无高低之分,那个门类都有水平高低之别。而作为一种探索,其实成功率是更低的。

  现在所谓观念、新锐、当代摄影,不过是上世纪摄影之初的一些手法的翻版,画意摄影的一种,就是先有主意再按想法拍,只是表现手法有些翻新,过去用剪刀浆糊,今天用PS而已;过去按着名画摆,今天有时会按社会新闻摆。当年《人生两条道路》就是这么玩的,现在的所谓当代摄影并没有比这高明多少,其手法看上去比较前卫,先锋。所以将观念摄影叫前卫摄影、先锋摄影甚至探索摄影应该更合理。

  摄影从主观出发而不是深入生活直接摄取,则是很危险的,这容易想当然,装腔作势,故作高深,最后脱离现实,沦落为视觉游戏。作为一种探索精神我们应该肯定,但作为一种分类,我们要有科学精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51 , Processed in 0.11811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