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乌镇几日人憔悴

2017-12-7 09:00| 发布者:cphoto| 查看:517| 评论:0|来自:新京报传媒研究

摘要:日均走路步数10000+,按快门次数2000+,负重15+公斤,睡眠5-小时,单次连续站立1+小时,每天连续工作16+小时,日均图片入库量近千张,总图说字数过万,配合数十个报纸版面刊发,必须保证零失误,此外,还得完成多个 ...

日均走路步数10000+,按快门次数2000+,

负重15+公斤,睡眠5-小时,

单次连续站立1+小时,每天连续工作16+小时,

日均图片入库量近千张,总图说字数过万,

配合数十个报纸版面刊发,必须保证零失误,

此外,还得完成多个额外的图片专题拍摄……

这些,是新京报摄影记者

在历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工作常态。

多数人眼里,摄影记者的累,

来自沉重的器材和不停的奔波,

但是跟充满险阻的更多新闻现场采访比起来,

在拍者君(微信ID:ipaizhe)的这些小伙伴看来,

互联网大会,算是个“美差”了。

所有被访嘉宾,都乐于配合;

所有志愿者,都和善热情;

所有食宿交通,都被安排妥当……

更美好的是,

在短暂的、没有采访任务的时间里,

江南水镇的美景,那是看不厌,拍不完的。

而……他们口中的这份“美差”,

过程真的会比较轻松吗?

来,跟着拍者君看看下面的这些照片,

自然就明白了……

2017年12月2日,参加过多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采访报道的新京报摄影记者尹亚飞(左)和第一次参加的新京报摄影记者陶冉(右)在乌镇西栅景区内“被摆拍”。

终日对准新闻人物拍照片的摄影记者,偶尔一面对镜头,有些不太适应。

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留给他们“摆拍”的时间,或许只有那么一小会儿,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如下的样子。

这是2017年12月2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前一晚,新京报摄影记者陶冉在夜班摆渡车上一边核对参会嘉宾的人名与头像,一边争分夺秒往后方编辑部发送当日图片稿。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参加,小伙子在发稿时是谨慎谨慎再谨慎,以防给后方的编辑部同事“埋雷”。他这认真忘我的工作状态,被同行的小伙伴拍了下来。虽然看上去有些搞笑,但是这份认真,值得点赞。

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以为他在凹造型“摆拍”,让小伙伴拍照?

NO,NO,NO……除了完成必须的开幕式、发布会、人物专访等拍摄任务之外,每一位摄影记者都得见缝插针地在这座江南小镇穿梭,去捕捉美丽的景致,以及一些好玩的、有趣的花絮细节。

摄影/新京报记者陶冉

每到一处新闻现场,寻找最更多拍摄位置,留意更多细节,几乎是摄影记者的本能。

下图为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当日,新京报摄影记者侯少卿在大会开始前,站在台阶高处拍摄。

摄影/新京报记者朱骏

拍摄会议有诸多基本要求,画面中的人物不能闭眼、低头、歪嘴……如果遇到不喜欢抬头发言的嘉宾,为拍到合格的画面,摄影记者的眼睛几乎不能离开取景器。

下图为2015年12月18日,新京报摄影记者李冬在会场内采访拍摄。

摄影/黄海东

2014年11月17日,新京报摄影记者侯少卿在即将举行开幕式的会场内查看,测试拍摄角度和曝光等。

为了尽可能对影响拍摄的环境细节有所了解,只要有条件,提前看场地是重要一环。

摄影/新京报记者李冬

只要“领”了互联网大会的拍摄任务,只会拍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在数千位大咖云集的会场内外,记者得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拍下的每一位人物都是谁。这是他们必须得get的技能,完成它,就得事先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官网的嘉宾名单页面,他们每一位,都不知道浏览过多少遍。

摄影/新京报记者陶冉

2014年11月19日,在大会开幕式结束前,新京报摄影记者尹亚飞守候在会场外,等待拍摄退场的嘉宾。

长期拍摄社会新闻的他,对互联网人物、经济人物不太熟悉,为了拍到更多大咖离场,尹亚飞有些压力。

摄影/新京报记者李冬

2017年12月3日,结束一天采访拍摄的新京报摄影记者李冬在工作间内发稿,虽然早已入冬,来回奔跑也让他身上的汗出了干,干了又出,衣服上留下了道道汗渍。

由于连续采访和发稿,错过工作餐时间是常有的事。下面第二张图,就是2016年时,李冬因发稿错过就餐时间而在工作间吃泡面时被同行小伙伴拍下的一幕。

摄影/新京报记者侯少卿

2017年12月4日中午,上午议程结束后,新京报摄影记者朱骏坐在道路旁,抓紧时间粗挑照片,以减少稍晚些发稿时所消耗的时间。

完成一阶段的超高强度拍摄后,几乎每一位摄影记者都会第一时间跟后方编辑沟通,告知自己完成了哪些拍摄任务,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好让编辑提前做好后备预案。

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时候,摄影记者经常没有时间吃饭,当天朱骏的第二顿饭(出发前吃的早饭),一直到夜里才吃上。

摄影/新京报记者陶冉

跟几年前相比,摄影记者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要负责传统纸媒发稿用图,还要承担网络发稿任务,在新闻现场,任何一点空闲时间,都弥足珍贵。

下图为2016年11月18日,大会开始前,新京报摄影记者侯少卿抓紧时间整理稍早前拍的照片,准备发即时新闻。

摄影/新京报记者李冬

2015年12月16日,大会开幕当天,新京报摄影记者李冬提前4个小时来到了媒体工作间,躺在椅子上补觉。

摄影记者是个决不能迟到的职业,在重大采访中,宁可做最充分的准备,也不能冒失去拍摄机会的风险。

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2017年12月5日,大会闭幕式开始前,新京报摄影记者尹亚飞在翻看手机,跟同事联络。

任何备受瞩目的大型活动,也是媒体记者的战场,尤其对拍摄位置十分敏感的摄影记者来说,“早点去,占位置”几乎是个口头禅。

摄影/新京报记者李冬

新闻现场拍摄结束,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处理图片、写图片说明也会消耗大量时间。尤其每位摄影记者每天几千张片子,上百幅的发稿量,涉及几十位人物,图片说明里每位人物的身份姓名不容出错。

下图为2016年11月17日,新京报摄影记者吴江和同事们在工作间发稿。

摄影/新京报记者李冬

2017年12月5日,结束采访的新京报摄影记者吴江背着器材返回工作间。

为了应对任何拍摄需求,摄影记者的随身器材设备超过十几公斤重,随时机随人走,转战各个现场。

摄影/新京报记者李冬

“腰带收进去两个扣。”

完成了几天的拍摄采访任务后,

小伙伴发回这样一句话,

总结了他的乌镇之行。

- The End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0 07:08 , Processed in 0.0184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