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安德烈亚斯·费宁格:建筑师眼中的大千世界

2017-12-22 14:13| 发布者:cphoto| 查看:1731| 评论:0|来自:如是眼界

摘要:安德烈亚斯•费宁格,20世纪著名的摄影大师。曾在魏玛包豪斯学院学习建筑的他,用建筑师的视角去看世界,去拍摄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安德烈亚斯•费宁格费宁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 ...
安德烈亚斯•费宁格,20世纪著名的摄影大师。曾在魏玛包豪斯学院学习建筑的他,用建筑师的视角去看世界,去拍摄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安德烈亚斯•费宁格

费宁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家,而且还是20世纪最为人所知的摄影教师。一直到他去世的1999年,他的画册以及书籍依旧是最受欢迎的读本,尤其是关于摄影技术的论述。甚至在今日的数码时代,恐怕很少有专业的摄影家没有读过他的经典著作《创造力的摄影家》。比如,摄影家比特•林德伯格就说:这是带我前行的书。他的黑白照片也是尽善尽美,尤其是在构图、风格和内容上的一气呵成。正如费宁格所说:这些照片是“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完美结合。

摄影之路
安德烈亚斯•费宁格(Andreas Feininger)。1906年12月27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利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是一位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曾在魏玛包豪斯学院任教。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费宁格从小受到熏陶,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安德烈亚斯•费宁格镜头中的父亲

20世纪20年代初期,费宁格曾在包豪斯接受艺术工匠方面的培训,而后又在魏玛继续学习建筑学。此时他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一开始他主要通过各种摄影技术手段来展现自己的意图。因为一般的照相机不能达到他对远距摄影的要求,所以他还亲自组装相机来实现这些特殊照片的拍摄工作。结束学业后,他曾在汉堡、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等地工作。
1930年,24岁的安德烈斯•费宁格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到德国汉堡去找工作,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没有人给这个犹太人一份工作,即便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当时的德国有440万失业者,由于纳粹的缘故,他更是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然而,他真的很希望获得一份工作,以便有钱满足他热切的渴望:摄影。


虽然缺少稳定的收入,费宁格依然孜孜不倦的探索着摄影。他对各种光线进行实验,他在化学材料的探索上也是孜孜不倦。因为缺少资金,他在1935年还自己动手制作了旋转的放大机,可以放大一系列照片。这只是他的无数发明之一——此外还有支撑大型照相机的五条腿的三脚架。他曾经自己打造了各种各样的木质相机,有的还装上了28英寸的、从巴黎跳蚤市场淘来的镜头。他还组装过世界上最大的长焦距镜头,并且用它从不同凡响的角度拍摄过斯德哥尔摩的港湾。


二战打响后,费宁格一家流亡到了美国纽约。曾经长久失业的费宁格终于在自由的美国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1943年,他成为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师,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1962年,他也成为了该杂志最为出名的摄影师之一。《生活》杂志对于像费宁格这样的摄影家来说,就像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和艺术者的家。几乎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家都在这里聚集:柯特兹、霍斯特、卡帕、亚当斯、史密斯以及艾森斯塔德。

摄影记者丹尼斯•斯托克,1951年

作为学习过建筑的摄影师,费宁格对纽约这个大都市的建筑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了许多直到如今仍被奉为经典的照片。他的作品常常在杂志上跨页出现,因此赢得了“跨页费宁格”的美名。然而他非常冷静地说:“要用照相机的观察方式去观看,一个摄影家必须转换他的感知方式。”


 
离开这个岗位之后,他陆续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摄影教科书籍,在他去世后。留下了61本教科书和画册。即使到了现在,这些书籍仍是许多摄影学校的必备教材。

以建筑师的眼光看世界
建筑设计师的出身对他的摄影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在摄影题材上,他始终在房屋、街头和都市景观中转悠。他更多地倾向于探索构成,而非讲述故事或者描绘人物。他后来说:“我对个体的人物并不感兴趣,更多关注具有冲击力的自然结构形态。人的作品只是揭示出更大的整体的一个部分,其实还有城市、风景、工业和他们的环境。”
 


 
 在美国期间,他完成了大量表现纽约市景的摄影作品: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纽约的街景、大桥和高架铁路一再出现在他的镜头里。对自然的热爱驱使他追逐昆虫、花朵、树木这些自然景物。他把对它们的迷恋之情通过镜头放大,形成了自己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拍摄手法:用广角镜头拍摄微观世界。
 

 
此外,他还能将别人眼中不值得一拍的平常之物拍出不一样的感觉。所以蛇的标本、平直的铁轨、林立的井架,乃至自己手端相机的姿势,都被他一一摄入镜头。
 

在摄影理念上,他坚持以客观、不介入的方式去拍摄风景人物,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我更倾向于科学家的视点,而非艺术家的目光。真实、明了地传递信息是我照片的主要特征。”他或是不断地接近所拍摄的景观,或是以近摄的方式面对那些雕塑,他以相当冷静的姿态从远距离记录生活的事件,尤其是他将自己置身于喧闹的城市之中,仔细地勘察纽约的大街,观察人们如何完成日常的商业活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26 , Processed in 0.09218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