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陈萧伊:摄影本就是一个暂时性的学科

2018-1-5 10:55| 发布者:cphoto| 查看:1337| 评论:0|来自:网络

摘要:当看到陈萧伊的作品时,你可能没法立刻反应过来图像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仔细观察之后,或许你又将在心中有一个隐约的答案,但是同时也会想:“这好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有些“遥远”的感受 ...

当看到陈萧伊的作品时,你可能没法立刻反应过来图像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仔细观察之后,或许你又将在心中有一个隐约的答案,但是同时也会想:“这好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有些“遥远”的感受,却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在短暂的思考后,不禁深陷其中。

1992年,陈萧伊出生于中国四川,她曾在2015年获得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从“Koan”、“云词典”到“隐匿时”,陈萧伊一直在以不同手法与介质,超越“表面”之外,探索“自然”、“崇高”以及各种表现形式给人带来的感受。上个月,她最新的个人项目“Never!”刚刚结束了展出,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在内的混合媒介也让人们获得了新的体验。值此之际,YT 与陈萧伊进行了对话,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位年轻艺术家的影像之路。

YT:我们看到你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象大部分都是与自然有关的,而非人类。你从最初开始摄影创作就专注于这样的主题吗?还是期间经历了一些转变?
陈萧伊:相较于特别具体、现实的东西,我一直对自然形态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为我最早学的是新闻摄影,老师就要求用图片去讲故事,然后我就发现这个方式会比较功利,我觉得摄影本身不一定是那么表面的东西。后来就因为这种很强烈的抵触,潜意识当中才开始做没有任何叙事、没有任何具象的表达。我的作品中有关于“崇高”的概念,而在西方十六、十七世纪的古典油画中,“崇高”往往体现在画面中特别渺小的人物与背后特别磅礴、有压迫感的自然之间强烈的尺度对比;而我的作品中就没有人物,我单纯地把自己替换了进去,我就像是站在画里的那个人,我想把这样的感觉保留下来,让观众在看的时候,能够进入我所设置的场域当中。

陈萧伊,《Koan》Book, Designed by Yuyue Liu, Edited and Sequenced by Xiaoyi Chen and Wenting Liu, Published 2014 by PJB Editions, Case bound Book, sewn binding, 72 Pages, 21.5 x 27.3cm
YT:你曾经提到冰岛之行对于你的创作有一些影响,能否具体谈一谈它带给你的感受呢?
陈萧伊:冰岛有很多冰川,而这些冰川和我们在图片里看到的给人的感觉会相差特别大。看到它的时候,我会觉得冰就完全是以一种凝固的时间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种状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一直都在,就变成了一种“完全时间”,或者说也就没有时间了。冰岛这种特别原生自然的景象对我很有冲击,好像和人类文明没有一点关系。它当时带给我的就是一种特别原始的、跟任何文明、知识都没有关系的原生的力量。当时我在英国上学,我还去过苏格兰最北部的一些小岛,我特别喜欢那种比较荒无人烟的地方。

陈萧伊,《Koan》Book, Designed by Yuyue Liu, Edited and Sequenced by Xiaoyi Chen and Wenting Liu, Published 2014 by PJB Editions, Case bound Book, sewn binding, 72 Pages, 21.5 x 27.3cm

陈萧伊,《Koan》Book, Designed by Yuyue Liu, Edited and Sequenced by Xiaoyi Chen and Wenting Liu, Published 2014 by PJB Editions, Case bound Book, sewn binding, 72 Pages, 21.5 x 27.3cm
YT:“Koan”以及“云词典”都以一种书的形式呈现。你是如何想到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书的?书这个形式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陈萧伊:“Koan”的书和“云词典”的书其实还不一样。我觉得书本本来就像一个空间,在书上做排列也会像做自己做一个私人得小展览一样。所以当时我在做“Koan”的编排时,就像听音乐的状态,因为它整体的节奏感特别强,包括图像与图像之间的对话。它也是我当时作品比较全的收录,观众就会像是在看我的一个小个展。

陈萧伊,"云词典",Case bound Book, 56 Pages, 17 x 11cm, 2015

陈萧伊,"云词典",Case bound Book, 56 Pages, 17 x 11cm, 2015
而“云词典”完全是以书为载体的作品。其中选择了很多从网络上收集来的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偶发事件的图像。这本书是做成了一个一个的信封,在翻的时候,每个信封里还有一张原图的卡片。这些图片还是有点压抑,你会发现它们所有都是关于自然灾害。它想要探讨的是,在我们以人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的时候,当没有人的介入时,我们会把它称为自然现象;但一旦有了人的介入,我们就会把它称作自然灾害。我们在界定自然时,往往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去看待。但是很多事情,就像这些云一样,都发生在平淡无奇的每一天当中。而这整本书就是作为一部作品,但我觉得还不是特别够,我可能隔个一两年可能会再做第二版的书吧。

陈萧伊,"云词典",Case bound Book, 56 Pages, 17 x 11cm, 2015
我自己喜欢去买很多画册、摄影书,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我觉得书是人们可以把它带回家的,不需要非要到展览上去再看,还给了它一个更敞开的空间。所以我认为书是一个让人很舒服的形式,是一个既私密又比较公开的状态。我觉得每个人的书都和自己有着特别深的记忆:什么时候买到它,什么阶段又看到它,在什么阶段又想到了它,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陈萧伊,"隐匿时",2015-2016

陈萧伊,"隐匿时",2015-2016
YT:在这个数字时代,照片也不一定会像以前那样被冲洗出来做成实体,那么你是如何看待摄影的本质的呢?你对如今随处可见的手机摄影又有什么看法?
陈萧伊:手机摄影也挺好的,我自己平时出去也会用手机拍照。我觉得摄影本来也就是一个由技术而发展而来的暂时性的学科,它是特别依赖于技术的。也许过了很多年,大家就不再需要相机,而会有一种新的东西来帮我们作为一种采集的工具,“摄影”这个名称可能也会改变。我觉得我们是没办法和科技去抗衡的,所有东西都在发展当中,我们也活在一个未完成的世界里面,一切的定义也只是在这个时间段里的定义,未来的东西也是未知的。我们这些在做创作的人,其实也就是在对我们所做的在做一个定义,同时也是有一个边界的;那么当有人做的东西超出了范围,相当于就把这个圈给扩大了,我觉得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当中,就需要这样的人把这个圈越扩越大,其中的东西才会丰富、好玩儿。

陈萧伊,"Mandala:Never ends",镜面,多面体亚克力灯箱,UV打印,60x60x60cm,六件组合,高360cm ,2017
YT:今年的“Never!”这个项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以往的作品相比,色彩的运用中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从何而来的呢?
陈萧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颜色都是光线造就出来的,在我的作品当中,就永远有那种不太明亮的颜色。我觉得那种明亮的东西代表了我们白天的状态,或者代表了现实最直接的场景。而我的作品始终是在给自己,或者说是给别人创造一种幻觉,我不需要用太过现实状态的东西去定义。所以我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夜晚去看东西的一种状态。而今年的作品中因为有用到灯箱,所以会比以往的看上去更艳丽一些。在《Mandala:Never ends》当中由于有一些记叙性的元素,所以我会需要用红色去提起它所带来的感受。

陈萧伊,"Never measure the measure",无刻度温度计,铝合金框 ,100x48cm,2017
YT:“Never!”更吸引人的还是它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镜面、灯箱,甚至温度计这样的装置。你是如何发掘到这些新形式的?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陈萧伊:我觉得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拍照拍得好的人,我是对图像很感兴趣。从我最早的“Koan”系列开始,就没有做很传统的艺术摄影的状态,就已经在做一些与别的媒介的结合。而“隐匿时”中,我又将照片输出的尺寸纳入了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到此为止我做的还是图像,一种平面的东西,只是我把人去感受平面的那种状态,让它不再是在墙上观看的那种形式,而是转化一种多元的、多维度的方式。今年的“Never!”像是我必须要走的一个台阶,作为年轻人,还有特别多要学的东西;在做它的时候,我学习到了更多,包括对空间的掌控。所以当时我在挖掘这些新形式的时候,就是重新在学习的状态,还挺好的。

陈萧伊,"溢出的信息:它给出时间 1,2,3",UV打印,不锈钢灯箱,110x80cm,三件,2017
YT:人们都将你称作摄影师,但从你的创作形式看来,你已经是一位不仅仅运用摄影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了,你如何看待这个身份?
陈萧伊:我觉得别人怎么认识我的身份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们也不知道十年二十年后自己会在做什么,身份永远是在变化的。是做的事情来定义我们的身份,而不是身份来定义我们做的事情。而在国内,摄影的发展特别短暂,是在大概十几二十年间就走过了西方整个的一系列运动发展而来的,所以这当中就遗留了非常多有待讨论的问题,大家也就会觉得摄影和其他更多媒介的创作之间仿佛有了隔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陈萧伊,"IS THE MERCY",水池射灯,玻璃缸,电子鱼,金鱼,听诊器,尺寸可变,2017
YT:你的创作历程中有什么比较难忘的瞬间或者经历?
陈萧伊:《Mandala:Never ends》这个作品中最上面是一个月亮,它来源于我去年做的一个梦,梦里我和一群人在月光下去潜水,探索一座水下城市;而在梦中,我更在断崖边说我要为这座城市升一个月亮。醒来之后觉得自己非常大胆,但也感觉这样具有预示性的梦非常有意思。所以我最终的作品中里做出来就是像托起一个月亮的样子。

陈萧伊,"Mandala:Never ends"(局部)
图像能传达的东西,往往能超越图像本身。下面,陈萧伊分别用一张图片,回答了我们的五个问题:
一张喜欢的摄影作品:

一张满意的个人自拍:

一张拍摄过程中被废弃的照片:

此刻手机相册里的最后一张图片:

用一张照片叙述当下的状态:

| 关于艺术家
陈萧伊,199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2014年获得伦敦传媒学院摄影硕士学位,并获得伦敦传媒学院/Photofusion 奖,2015年获得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她的作品也曾在罗马、伦敦、卡塞尔、雅典、巴黎等多座城市的画廊或美术馆展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5 , Processed in 0.07334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