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顾铮: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

2018-2-23 11:10| 发布者: cpnoz| 查看: 5235| 评论: 0|来自: 动力视觉

摘要: 作为一种以人为主题、处理人的形象的视觉表现样式,中国当代肖像摄影无法不与作为个体的人的觉醒这个时代问题迎面相向。如果说,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肖像画确立表现精神独立的人的艺术传统创造了历史条件,那么这三十多 ...

作为一种以人为主题、
处理人的形象的视觉表现样式,
中国当代肖像摄影无法不与作为
个体的人的觉醒这个时代问题迎面相向。

如果说,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肖像画
确立表现精神独立的人的艺术
传统创造了历史条件,

那么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化,
是不是也为以肖像摄影的方式
来确认中国的社会发展变化,

尤其是个体的独立与自由的方面的变化,
创造了一定的历史的与社会的条件? 

《上访者》 李晓斌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觉醒的个体不为以国家、集体之名的口号与标语所鼓动,积极地投入到改善个人生活的努力与实践中,毫不动摇地追求个人幸福与成功。
追求个体尊严与幸福,成为了许多中国人在新时代的新的集体无意识,也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与此同时,个体的崛起虽然以追求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但这个目标经常被某些方面有意偷换成单一的经济目标,而且也只鼓励人们去追求个体经济发展的这个目标,人在其它方面的追求与更高目标则往往被搁置甚至放弃。



《画家石鲁》 李江树
人的个体化进程,除了给予人性(包括欲望)以极大的肯定、鼓励与承认之外,应该也为肖像摄影这一表现样式的发展开辟了空间与新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包括了摄影家们如何通过摄影来认知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与分流,形塑新的社会身份,凝聚新的族群认同,揭示自我的多重面向等。

这样的摄影实践,也提醒摄影家们如何在摄制肖像照片的同时,扩展肖像的定义,丰富肖像摄影的语言与词汇。



《别忘了孩子》 李京红
中国摄影家作为中国人个体之一部分,他们的肖像摄影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体意识,以及他们对于现实中人的视觉评价,作为一个个视窗,可以通过它们看到中国人个体的生存状态,并进而理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这些作品,因此也兼具了社会评论与批判的目的。而肖像摄影本身所起的变化,也因此同时展露。


《主人》 姜健
姜健也许是最早通过奥古斯特•桑德式的摄影方式给予中原农民以视觉关注的摄影家。他的农民肖像摄影以隆重的视觉方式使他们的存在再次获得了呈现。

从根本上说,他的作品与其说是题材的变化,不如说是一种对于个体的关注态度的转变。而扁平化的空间处理,在探索肖像摄影的民族化的可能性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国人》 刘铮
作为一种全景式的纪实作品,刘铮的完成于2004年的《国人》系列拍摄于世纪转折之交。他力图将肖像摄影与纪实摄影完美结合以呈现社会现实与人的真相。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人》是一部有关20世纪中国历史与中国人的心性的极具个人风格的影像总结报告,同时也以其开阔的视野呈现了某种阶层对立的严峻现实。无论从作品的观念还是从作品的完成度看,《国人》都称得上是一部中国“新纪实摄影”的代表作。


《凉山彝人》 黎朗
而与刘铮拍摄《国人》同时,当时在四川的黎朗拍摄了《凉山彝人》系列。他以一种温和地观看表现了当代彝人形象,而他们身后背景布上所绘内容,却与他们的生存现实形成了一种反差,也提示了他们对于自己生活与外部世界的想象。



《铁路与人》 韩磊
肖像摄影有着与生俱来的对于异相的好奇心。这在韩磊的肖像摄影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
他通过展现对象的强烈存在感,企图在“正常”这个概念(无论是从审美角度讲,还是从肖像摄影本身的要求看)之外寻找、探究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激荡个人的异想,并进而抵达人性的幽深、幽暗之处。



《叫魂》 曾翰、杨长虹

《叫魂》 曾翰、杨长虹

《叫魂》 曾翰、杨长虹

《叫魂》 曾翰、杨长虹
现在广东的曾翰与杨长虹拍摄的总称为《叫魂》的系列,反映了发生在广州与重庆这两地的Cosplay亚文化现象。他们拍摄的Cosplayer们,处于开放的城市空间里,单体肖像的背景没有多少信息量,几乎形同一个空白。他们主要聚焦于人物的服饰与动作造型,从细节描述来呈现一种全新的人群与文化景观。



《SARS背影》 张立洁
摄影记者张立洁的《SARS背影》系列,记录了一群在抗击SARS侵袭时得病、留下严重后遗症的医护人员的现状。
她的摄影以沉重的影调,提示了一个因特殊的、突发的事件而出现的特别的群体:SARS后遗症患者。就在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那场来得突然、去也突然的病害袭击,同时也遗忘了这么一批患者的时候,张立洁的影像及时地提醒我们,已经遗忘了SARS的现实中,还存在着这么一个群体。
而更为重要的是,张立洁在拍摄患者的同时,也为他们争取社会帮助而做出了许多努力。

《SARS背影》 张立洁
这些社会纪实性肖像摄影的实践表明,摄影家们在表现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时,力避浪漫与滥情,呈现了处于当代生活各个方面的中国人形象。从他们的作品,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变动的关系以及相关线索。
摄影家们基于他们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在深入刻划人物形象的外表、探寻人性的同时,也在丰富“平民”这个概念的内涵方面,在给出当代中国的“社会面相”的拼图方面,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主流之外与之内
肖像摄影的任务之一是提升社会各阶层与群体的能见度,展示其存在与生存状态,引发关注。尤其是处于社会主流之外的社会人群,更应该通过肖像摄影的凝视获得视觉存档,以为现在与将来之历史的见证。

《坏女孩》 张海儿
始终贯穿于张海儿的肖像摄影实践的意图之一是,让新的社会成员与时代因素获得关注。因此,无论是所谓的“坏女孩”还是大受追捧的“成功人士”,在他的视觉观照下,都获得了刻有他个人印记的独特存在感。


《我们这一代》(崔健) 肖全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经历了89政治风波后,身处某种诡谲气息之下的青年文化精英,尽管今天已然成为社会主流,但当时却是以疏离主流的形象出现在肖全的摄影中。
这批包括了诗人、演员、歌手与画家在内的精英形象,被肖全定格于《我们这一代》系列中。这些照片同时成为一面历史的镜子,照见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如何消逝。


《洪先生时常在拱形屋顶下等候阳光》 洪浩
与这种外在于主流的形象相对立的,是另外一种新的社会形象:白领。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发财”故事来激励年轻人投入到经济活动中。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大量涌现的新经济体公司,对于雇佣者以新的方式重新纪律化与组织化。

以这种方式所生产出来的白领阶层,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

洪浩就曾以自拍像的手法不无反讽地给我们塑造了被物质包围、志满意得的成功白领标准形象。



《第一个知识分子》 杨福东
如果说洪浩所塑造的是追求经济成功的白领形象的话,那么杨福东的创作于2000年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则给出了作为失败者的白领形象。

他以一个将自己砸得头破血流的白领形象呈现了当代青年对于资本、对于异化的愤怒与无奈。无论是在洪浩还是在杨福东的作品中,这批被体制化了的人物的肖像摄影里所表现出的气质,显然不同于莫毅与肖全照片中的愤怒的一代的精神状态。



《洋房里的上海人》 陆元敏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无情地淘汰着它所认为的“无用之人”。陆元敏的《洋房里的上海人》对于城市人的“多余者”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他以快照方式拍摄的一批上海人环境肖像,已经成为某个特定时代的上海人形象的经典。这是一批显得与喧嚣的时代主流保持距离的城市人。

他们出离了时代的大潮,却仍然保持一份矜持与自我。这批照片的重要性还在于,虽然关注的是在城市中并不起眼的普通市民,但却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尊严与矜持。
观念的肖像 ,肖像的观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艺术家开始以摄影为手段呈现其艺术观念与批判态度。观念摄影被认为是一种不受摄影纪实性束缚的更具想象力的创作方式。观念摄影突破了报导摄影要求的客观性与叙事性,因此更具有个人色彩以及评论性。



《标准家庭》 王劲松


肖像摄影能否对于国家政策做出某种个人理解与呈现?王劲松的《标准家庭》与《双亲》,以观念摄影的手法,行社会评论之实,给出了富于智力刺激的启示。

他以类型学的方式寻找到他的对象,按照家庭合影照的基本方式进行拍摄,然后将这些照片加以密集的排列。

如此组合的结果,集体主义与国家意志之下的群体性表情、身体姿势与家庭的结构形态,油然而现。王劲松单调的家庭形态通过单调机械的展示方式呈现,更突出了家庭形态的固化所暗藏的社会固化的危机。他的摄影,不仅仅是中国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于民族未来的一种视觉思考。

《双亲》 王劲松


在李天元的肖像作品中,他的对象人物均有其分身。他们相互对照、彼此参考。这是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对峙,互为镜像。
不仅如此,李天元还在肖像照片的画面周边,加入了许多与对象有关的要素。

他所调来的地形照片,反映的是被拍摄者住所的周边环境,他从对象身体取样,借助显微镜微观人身上的某些局部与分泌物(如毛发、唾液、精液、血液),给出一张放大几十甚至几百倍的断面照片。

这些都成为了了解照片中人的诸多线索,并使得本来以简单、简明为上,以集中人们的视线于对象本身的肖像变得复杂起来。他从新的维度、从突破常规视觉的非正常距离获得观察人的新的视点,并获得对于人的新的认识。

《巫鸿》 李天元



庄辉的大合影肖像摄影始终贯彻一条“群众路线”。他的“群众观念”表现在他消隐于合影照片中的群体之中。
庄辉的大合影系列,要呈现的是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式微的当年集体主义的壮观景象。在今天的中国,也许只有以摄影名义,才能使得这么多的人走到一起。

庄辉的摄影提示我们,摄影是一种有可能把个体凝结成一个看似团结的集体的视觉凝合剂。

《大合影肖像》 庄辉


顾铮,男。1959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

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1991-1993年进修于日本神户大学国际文化系;2001年访问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专事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史、视觉传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8 , Processed in 0.14315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