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就是一些关于“20世纪的安魂曲,众神喧嚣的黄昏”采访记录:
问:展览的影像混合了两种呈现,你自己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其中也混杂着你自己的历史观和官方的集体记忆。为什么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你来说如此重要?
森村泰昌:我所有作品的出发点都是我自身的折射。然后引导我思考生存方式,人的价值。我出生于1951年,正好是在20世纪的中期。于是一旦我想到自身的个人经历,同时就会联想到20世纪对我产生影响的历史、政治、社会事件。我成型于我所生活的时代。
问:你会预料来自观众的同样的反应?
森村泰昌:这一系列的意义在于——当我自己摆出这样的姿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给其他人提出了同样的悬疑。我并非寻找简单的真实,或者简单地对这些悬疑作出回应。我试图在公众之间创造一种对话的空间。
问:你的作品是否在日本被接受?他们的感受是否和欧洲以及美国有很大的差异?
森村泰昌:这是一个最新的系列,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还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当然日本和西方观看这些作品是有差异的。一些人物比如自杀的三岛由纪夫以及日本学生刺杀社会党领袖的画面比较能够引起日本观众的共鸣,而很少有人了解欧洲和美国。
当这一系列于2007年11月在纽约展出时,大部分的观众对爱因斯坦的肖像最感兴趣。在欧洲,大部分人对独裁者更关注。在威尼斯,则是切·格瓦拉。另一方面,毛泽东的肖像几乎吸引了所有的人,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人们对不同的影像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看到他们如何创造一种对话。
问:为什么在这一系列中仅仅是男性?
森村泰昌:这完全是有意而为。我希望这一系列聚焦于男性的主题。以我来看,20世纪是一个女性传奇的时代:电影、文学、女演员等等。在我开始探索这一主题时,我浏览了大量的报纸,却发现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主导者都是男性,尤其是在“真实”的世界中。
问:你是怎么准备拍摄的,比如道具、化妆等等。哪里是你的观念源泉,你是如何运作整个创作过程的?
森村泰昌:一开始,我像一个孩子一样独自玩耍。我希望一个人完成这一切,包括化妆。但是有些场合,比如拍摄列宁的视频,就需要一个团队。一个具有创造力的 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位置首先是一个艺术家,就像一个画家面对他的画布。开始我先拍摄一系列静物的波拉片,进行组合。然后进行不断地调整,直到满意为 止,然后让人帮忙正式拍摄。
问:你在工作室里拍摄吗?
森村泰昌:根据不同的要求灵活决定。比如拍摄列宁和三岛由纪夫的肖像,我选择了大阪作为外景拍摄,这是我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大阪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
问:这个展览包括了大画幅的照片、两个DVD和三个视频作品。这些媒介对于你来说,是否都具有不同的意味?
森村泰昌:是主题决定了媒介的使用。首先这些原始的素材选自当年刊登这些事件的报纸,是一些黑白照片。我不得不选择或者只能喜欢这些古老的黑白画面。接下来需要将这些图像和事件配上解说和声音,这就不得不使用视频和DVD的播放样式。
问:有人说你的灵感以及你的审美观念主要来自西方世界,而非亚洲文化,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森村泰昌:一个人所受到的文化背景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19世纪后期日本受到欧洲很强烈的影响,在二战以后则受到美国的影响。我们的文化是非常混杂的。在艺术史方面,我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我宁可保留这样一种混杂的艺术影响力。然而日本的精神和敏感是不可丧失的,永远会出现在我的艺术中。
问:经常有人用“媚俗”来形容你的作品,你是这样感觉的吗?
森村泰昌: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会用这个词来形容我的创作。也许我的模仿常常令人发笑。但是这样的因素在我的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通过模仿成人才会长大。这不是一件坏事。实际上,人类本身就是可笑的。幽默也是人类的天性。如果有更多的幽默,战争就会更少一些。
问:你是如何选择这样一个主题的?
森村泰昌:“安魂曲”是对过去的尊重,而非对过去的评判。“众神喧嚣”是指男性特征的酒神狂欢,而“黄昏”一词的使用,则暗示终结。如果我们如果没有看到终结,我们就不能重新开始。
问:你对21世纪的期待是什么?
森村泰昌:新的技术和全球化经济肯定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未来。20世纪的事件已经非常明确了,非常有规律了,也是非常直接的。我们可以更为私人化地感受它们。21世纪也曾许是一个更为虚拟的世界,我们按下越来越多的按钮。这是一个缺少真实感的,缺少实际意味的,同时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问:你会给21世纪的年轻的艺术家提出什么忠告?
森村泰昌:我没有任何建议。我只说一点:第一个影响我的摄影家是亨利·卡蒂尔—布列松。其他无话可说了。
森村泰昌艺术创作中的部分花絮:



森村泰昌的摄影艺术以解构西方经典绘画成名,并且一直不断的用摄影这一媒介来探讨当下现实的问题种种,他舍弃了传统的审美体验,并把摄影变成了一种自我思考的方式,有力地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某些隐秘之处。“我所有作品的出发点都是我自身的折射。”森村泰昌说,“我出身于1951年,正好是20世纪中期。所以一旦我想到自己的个人经历,就会联想到20世纪对我产生影响的历史、政治、社会事件。我成型于我所生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