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川北故事—乡村蜞蟆节

2018-3-7 13:52| 发布者:cpnoz| 查看:1543| 评论:0|原作者:杨麾 |来自:全球摄影网

摘要:"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每年在农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在南充市西北部的许多农村,都能见到举着“蛴蟆灯”的大人小孩,在一同唱着这首古老而有趣的民谣。摄影:杨麾相传,在很久以前 ...

"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每年在农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在南充市西北部的许多农村,都能见到举着“蛴蟆灯”的大人小孩,在一同唱着这首古老而有趣的民谣。

微信图片_20180301131918.jpg

 摄影:杨麾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过农历正月十四这一天,这些地方就会爆发大规模的瘟疫,使许多孩子都在这年的瘟疫中夭折。当地老百姓痛苦不堪。有人说是得罪了蛙神,于是,从这一年开始,便兴起了祭祀“蛙神”——“蛴蟆节”,以此来祈求上天保佑村里的孩子。年复一年,瘟疫果然从此不再蔓延,这一传统的地方民俗节日也就保留至今了。

听当地的老人们讲,从“蛴蟆节”的兴起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为这一天恰逢农历的正月十四,因此也叫“十四节”。这所谓的“蛴蟆”实际上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青蛙,当地人管它叫做“蛴蟆”。每年一到这一天,从早晨开始,人们便为晚上的祭祀活动忙碌开了。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活路就是扎“蛴蟆灯”。最早的“蛴蟆灯”是用柏树的树皮包上腊肉梗做成的。因为点燃后腊肉梗上熔化的油容易烫伤皮肤,所以后来就改成了用竹子和纸来做。大人们砍来一根和家里孩子身高差不多嫩竹,选上一节或几节从中间敲破,拿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破的竹条撑起来,一个“蛴蟆灯”的骨架就搭好了。再在灯笼底部的竹筒里糊上稀泥、灌上菜油,插上几根灯芯或是蜡烛,外围糊上一圈白纸或红纸,再留一个点灯的小门洞,一只装满祈祷和祝福的“蛴蟆灯”便做成了。

天快黑时,家家产户的“蛴蟆灯”便陆陆续续地点亮起来。这时候,鞭炮齐鸣,人们不约而同地举着“蛴蟆灯”聚集到一起。老人牵着孙子,母亲抱着孩子,朋友们三五成群,向离家最近的河滩走去。河滩上,人们将手中的整只“蛴蟆灯”点燃,一边欢唱着“十四节,送蛴蟆……”,一边将手中燃得旺旺的“蛴蟆灯”扔进河中。这就预示着瘟疫被赶走了,人们又可以过上平平安安的一年。

“蛴蟆节”如此热闹,那最早兴起这个祭祀日子的村庄到底又在哪里呢?在四川南充市嘉陵区的积善乡,我们找到了“蛴蟆节”的源头。刘家沟和贾家坝是相邻的两个村子。在这里,一年一度的“蛴蟆节”比其他乡镇显得更加原汁原味。除了扎“蛴蟆灯”,刘家沟还要扎一只长7米,宽1.3米的龙船。萝卜染墨作龙眼,青竹扎龙骨,彩纸糊龙身,稻草编龙尾,五谷作内脏。扎好的龙船要面对刘家大院的老堂屋,刘家沟的每家每产都要在自家抓上一把包括稻谷、玉米、小麦、豌豆和黄豆在内的五谷放在龙船里,祈求“蛙神”在这一年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农家五谷丰登。

20180301170224898.jpg

摄影:李向雨

晚上约七点,整个刘家沟顿时锣鼓震天,沉浸在一片欢闹声中。村里选出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舞起了引路的火把,人们抬着龙船紧随其后,举着“蛴蟆灯”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田间回响着“送蛴蟆”的歌谣,声势浩荡的人群向几里外的明滩坝拱桥汇集。

明家坝拱桥建于明代,是刘家沟和贾家坝的分界线,在“蛴蟆节”刚刚兴起的时候,刘家沟的村民就在这座桥上烧掉龙船,以示送走瘟疫。而贾家坝的村民为了赶走瘟疫,也选择在这村子边缘的拱桥上大放鞭炮,以此来送“瘟神”。时间长了,两村的村民都害怕邻村的瘟疫被赶到自己的村子,因此常引起纠纷,造成两村人长期对立。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传说中的瘟疫再也没有出现过,两村的村民也握手言和。然而,为了表达人们美好的祝福和心愿,这种仪式在今天依然红红火火。人们请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桥上亲手点燃龙船,待龙船燃得最旺的时候,再将它推入桥下的溪流中,让其顺水东去。这时候,从竹林深处传来孩子们扯着喉咙唱着“十四节,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起长。”原来这也是每年孩子们在“蛴蟆节”这天必须完成的仪式,以此来祝福自己能够像嫩竹一样茁壮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城市与农村的融合,更多的庆祝方式也被带入了农村。现在,在“蛴蟆节”这一天,人们不仅做蛴蟆灯,还点起了孔明灯。在人们心中,“蛴蟆节”已经不单单是为孩子们祈求平安,更多的则是把五谷丰登、幸福健康都藏在了这小小的灯盏中,让它带着人们的期盼飘向远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19:33 , Processed in 0.07314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