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天才摄影师是怎么炼成的?何藩经典照片深度解读

2018-3-9 14:43| 发布者:cphoto| 查看:13126| 评论:0|来自:网络

摘要:“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 ...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

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

——《何藩:香港回忆录》
策展人Sarah Greene

何藩,一个天才摄影师的传奇经历,不仅仅是一张张华丽的照片,照片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他是有天赋的富二代

也是最出色的摄影师


1937年8月8日,何藩出生于上海。父亲是纺织工厂的老板,而他自然是标准的富二代。自幼喜爱画画,也喜拍照。8岁就拍照,一开始是用舅舅送他的相机拍,后来父亲送了他一台,小小年纪做起摄影界的“扫地僧”。

他时常一个人游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晚上就把家里的浴室当成暗房来洗照片。所有摄影技巧全是靠自学和自悟。


1945年,上海的街道

在他8岁那年,拍的上海,已经有了那么些味道了。从湿漉漉的街道中恍惚的身影,让人若有所思:照片中所蕴含的故事。


在一个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我们不敢想象对于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已经玩起了摄影,已经开始向我们讲述他照片的故事。在那时他也许不会思考:我拍这幅作品的意义,我为什么要摄影?但就是从这幅作品之后,让他一步步寻幽探芳,最终找到了摄影的圣地。


1946年,上海老茶馆

这张作品可见他9岁抓拍已相当见功效



第一次获奖

鉴定了何藩美学


一个人的爱好能持久下去,需要一些嘉奖来鼓励。何藩的天赋得以发挥,与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分不开。10岁一幅《勿忘我》参加美术比赛获得了冠军,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这让他兴趣更浓,后面便拍摄了很多经典的作品。


1948年,勿忘我

此图拍摄的是黄浦江上的一艘船,回忆起来这件事的时候,何藩说:那时,我在外滩,看到黄昏日落时的归舟,觉得有点诗情画意,就拍了下来。也是从那时起,奠定了何藩摄影中古典唯美的意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古老诗谣的国度,诗歌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后来将诗歌的思想逐渐应用到笔墨画中,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从他的胶片带出的黑白光影中,不知不觉会让人触景生情,进入摄影师的世界:让人去联想故事中的人,人背后的故事。这种思想,即“人画合一”也贯穿在了他的整个作品当中。



1949年,女性劳动者

他于1949年与家人移居香港,于是他便开始融入这座城市,去感触周围的空气,每一粒尘土,尚未成年的他,也许此时并不明白自己为何而摄影,但是凭借其过人的天赋,明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光影,他已经走在了摄影的前沿。



13岁有了第一台相机

天赋+勤奋=成果


1950年,13岁那年收到一份父亲送的生日礼物,一部 Brownie 相机,在家人的支持下,自此开始迷上摄影这门艺术,一门心思的琢磨摄影。


为了拍摄完美的作品,何藩总是一连数日在同一地点守候,只为等待适合的光线,以及人物出现在最佳位置的瞬间,便按下快门,一气呵成,由于常在中环街市拍摄,他摸清了那里楼梯最佳光线的时间,总在下午3时45分至4时去中环拍摄。


在风吹日晒拍完照片后,他就会躲进自己的“密室”,通宵达旦的冲洗照片,天才也是需要付出汗水的。


那时的家境并不是十分富裕,所以不能拥有独立的黑房。我只有在晚上趁天黑’秘密’地在家中的浴室通宵达旦的冲晒照片,这个’秘密’当然后来彼母亲发现。这个便是我的浴室暗室了。”


1950年,她在学习

他为什么自学摄影也是有原因的,后来他谈到“我之所以自学摄影是因为当时无论是上海或后来的香港都没有摄影课程教授,我只能从一些摄影书籍,画册,文学作品,诗词及电影中学习。其中从电影里我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第二个方法是不断参加比赛,如沙龙比赛及摄影展览 等都能提升我的水平。我又跟一些同好作比较及交流。我想最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及走在世界潮流的尖端。”



第一幅摆拍作品

成了代表作品


摄影就是一门靠生命孕育的艺术,好的作品是从中看不到任何的主观想法的。而摄影的美学基础就是“无意识”,正如黑格尔美学中所主张的,真理来自于“无意识”。


何老先生自己说,他平生特意设计的作品就只有一幅。我不是不喜爱设计,只是我在拍摄时并没有刻意地留意。我做的无论是安排、构图等等都只是随心而做,自己喜欢便满意。一切都是不经意的…除了这一张!


1954年,靠近阴影

这张相拍摄的地点为香港铜锣湾的英皇书院,它只是一幅白色的墙。我想如果能加上个三角形的阴影作构图会很有趣。跟着我又想如果能在相中加入一位美女不是更好吗?于是我便找来我的表亲拍了这张照片,再在黑房加工造出三角形阴影效果。”



东方布列松

他的“决定性瞬间”


按下快门是决定性时刻之一,获得纯粹自然的照片是决定性时刻之二。

“决定性瞬间”理论,强调的是自然真实的摄影表现技巧,构图要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内容精简,以小见大,用何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善于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去发觉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所谓“决定性瞬间”理论,是西方摄影师Henri Cartier Bresson于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提出的摄影理论。何藩也因此被称为“东方布列松”。


“从‘决定性瞬间’到设机构图”、“从被动的‘等’到主动的‘做’”,此时他已经精通黑白光影、构图和后期,这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拍摄欲望,就如同期待能在光线抵达的那一刹那,抓住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留下的足迹。


1954年,日暮途远

他当时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赋》中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意境于是拍下这张照片。


何藩说:“我非常尊敬 Cartier Bresson 及其’决定时刻’理论。’决定时刻’这理论不独在摄影艺术上非常重要,也令摄影在云云艺术中得到极高的位置。因为虽然我不是一个画家,但小时曾经习画的我觉得绘画是没有’决定时刻’的。而摄影则不同,每一次按下快门掣时,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决定时刻’!”(此处“决定性瞬间”译成“决定时刻”



逆流而上

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1955年,即18岁进入香港大学中文系,本想成为学者或者作家,奈何成绩并不理想,于是何藩索性中断学业一门心思玩摄影。


从1554年来到香港,到1965年期间,他迎来了创作高产期。和当时的世界摄影潮流一样,他也比较关注底层、贫穷这些主题,镜头下多是苦力、市井小民,作品名字也很直白:《生存》《苦力》《劳动阶级》。


1955年,老街万花筒

他常从半山麦当劳道的家,走到中环的娱乐戏院或皇后戏院看电影,随身带着相机看到什么就拍什么。那个时候,他整天游走在香港的街头,从繁华街区到寂寞小巷,都是他取景的场所,凭借他敏锐的直觉把所见所闻都通过胶片表现出来。


1960年,神秘的旅程

与他同时期的不少香港摄影师也将视角对准底层民众,比如拍过港九工人运动、广州“文革”的香港左派蒙敏生。



他作品的戏剧性

无法复制的瞬间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


1958年,小小的奶奶

他的照片,既严守现代摄影的构图美学意识和画意摄影的神髓,又真正体察凡夫俗子三教九流的市民社会,一个车夫,建筑工人,盲人乐手,对现实生活做出异常高超的艺术升华。之后人生中的绝大多部分光阴都留给了香港除了当时流行的风光摄影外,何藩的更多精力都用来记录香港的社会底层。



1961年,佛教寺庙

这里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香港无处不在的奋斗精神。每每看他的照片,就像打开陈可辛的电影《新难兄难弟》中的那个科幻机关,让人重回香港春风街,街坊邻里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无不充满浓浓人情味。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奋斗求存,迎难而上,不畏艰辛,有挣扎可是充满了尊严。海明威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香港人五六十年代草根阶层贫苦大众就有这种精神。”



老年的何藩

电影与教育第二春


1961-1969年,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初时任场记、因其俊俏专任演员,很快由他饰演的唐僧受到好评;


何藩(左二)在邵氏版《西游记》中饰演“唐僧”

1972年,转任三级片导演;1995年终于,赚足了“五斗米”后,何藩离开香港,移居美国,仍然热心摄影研究及教育工作,他最不喜欢是那套’教识徒弟冇师父’的守旧概念。所以他一有机会便跟摄影同好分享他的经验和心得。



之后何藩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直到前几年他拍摄的香港旧日照片在网络上热传,他的名字才又被人提起。那时,已近耄耋之年的何藩深受腰患之苦,但他并未因此停止创作,而是学习 Photoshop,开始把以前 1000 多张底片找出来加工,用电影手法叠印、剪裁、拼凑、蒙太奇化,赋予其新的生命。



摄影师与大师

下一个何藩是谁?


现在数码相机的流行,会摄影的人多了,能把摄影玩出彩的人也不少,大多数我们称他们为摄影师。而像何藩这样有天赋,从小就开始钻研摄影技术,又能把摄影当成艺术来做,注入自己的血液与生命,并能在时代的召唤下肩负起社会的责任,这样的大师太少。


一代摄影宗师,何藩2016年6月19日,因肺炎恶化,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医院去逝,享年八十四岁。他的离去,让我们再次回味那个特殊时代,他是一个时代印记。



一个摄影“扫地僧”的青年岁月。他被称为“一代宗师”、“华人摄影界的扫地僧”、“东方布列松”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对光线和瞬间的极致把握令人叹为观止。 每张照片都是用心灵捕捉的镜头才是真正的艺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41 , Processed in 0.07296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