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自我大学时便是极有吸引力的事情,喜欢拍照还弄丢过别人的相机,尔后毕业一台小卡片伴随我记录琐碎小事。生活可以没有其他,但不能没有纸、笔、相机,我持着这个态度至今,非常坚信摄影会是陪伴我一生的兴趣。 发生一些变化。有客观的环境,也有主观的改变。摄影变成拍照再很难再按下快门。 空气越来越差,漂亮的天气很难碰到,这是客观的改变;为什么摄影和摄影又能怎么样,这层困扰是主观的改变。总结一句话,摄影变得不再纯粹。 社交网络改变了摄影发展的方向。 生活抓拍,美图记录,晒赢点赞...越来越快的时效性,和越来越好玩的玩法,越来越低成本的拍照变成相机在今天达到史上最普及的原因。就在昨天,用手机拍下的犯罪现场也夺得了荷兰摄影大赛第一名。 不论是民用,学院用,官方用,大师用,媒介的改变影响摄影的方向越来越重。 一张社交媒体的照片,适配到手机端的尺寸宽度最多只需要1200px就够了(而iPhone7的屏幕宽度也仅有750px)。回头看当下的相机,动则2000-4000多万像素,却成为市场推广和相机研发的主流趋势(并越来越往亿万像素发展)。你要知道,一张4000多万像素的相机拍下的照片,即便是JPG也会达到40MB/张,出勤一次分分钟上G。这在低成本拍照的今天却会变成一种高昂的存储代价,越来越难管理,放任不管则会产生越来越多数码垃圾和硬盘污染。 相机器材改进的越来越高级,功能却溢出社交需求太多造成困扰。这是专业相机领域和社交媒体的冲突。而器材商显然并不愿意去化解。 专业摄影在社交媒体的尴尬症 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高级,像素越来越高,这些都是相机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症结在于,相机的发展忽视了照片正在随着社交媒介而发生使用的改变。 为专业摄影师研发的相机,只能满足少数在体育场或者摄影棚里工作的摄影职人,他们不计较重量,不计较麻烦,拍出来的照片万里挑一只为拿奖或者赚钱。这些用户仅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却被划入了相机研发的大多数针对客户。而这些人拍的照片放在社交网络里面,往往充满距离感,缺乏社交性。 一张动用半亿像素以及各种专业手段拍出来的照片,放在社交媒体,引起的社交回馈,可能和一张用手机随便拍的日常照片带来的社交回馈是一样的。这是专业摄影在社交媒体的尴尬症。 如果专业摄影在社交媒体的意义微乎其微,那还需要专业摄影吗?一张专业摄影照片,即便万里挑一,那它又能怎么样呢?社交媒体的共鸣低,印刷出来给自己看?看一遍就懒得再看,变成了印刷垃圾。那专业摄影照片除了占用硬盘空间还有什么意义? 同样是占用硬盘空间,手机照片却比专业摄影的照片成本低了很多。你不会去计较快门,不会计较空间,而点击率和专业摄影是差不多甚至是更好的。那干嘛还要再去专业摄影? 人人都有单反,人人都轻而易举的可以有大光圈奶油背景,人人稍有耐心就有美轮美奂的风光摄影,那专业摄影还有什么高处不胜寒之处?易用性改变相机的价值。越来越智能的自动曝光也改变着摄影的兴趣。-毕竟,机器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还需要人来做? 再看看网络上各种摄影自媒体,依然每天在沉溺在相机的神话中,甚至自吹自擂,一叶障目,毫无用处。甚至反感。反感这一切都变的刻板,变得功利而不过问内心的共鸣。 不再纯粹,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再纯粹。 当我醒来拉开窗帘,望着每天的太阳照下来,望着灰白的天,看看这一切,依然拿不起相机。摄影似乎被我锁进了内心某处的角落,我感知到它正积灰,却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某个未知的契机把它重新唤醒。 为了不致于失去这份兴趣,我重新利用起旧手机,装上摄影APP,每天找空档用一种特定的模式去偷拍着。我盼望着未知的某天有一种可能,让我用另一种方法再去纯粹。 生活可以没有其他,但不能没有纸、笔、相机。现在我不再用钢笔在本子上写字,甚至于写字的机会也十分的少,相机也很少再带。背包里每天出现的是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我也很少外出骑车或是爬山,一有机会就赖在床上,随之而来的是脂蛋白增高... 作者:来桶香屁王老吉 2017.02.15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 01:00 , Processed in 0.0175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