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批评家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曾说:“人类灵魂所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睁眼看世界。”的确,观看,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贯穿整个艺术史的主要线索之一。
阿尔多斯·赫胥黎用一张环形图来解释何为“观看”。
如图所示,观看,并非一个线性、孤立、简单的活动。虽然寻求简明秩序、使视野清晰、聚焦特定目标、对可见对象进行趋向完善化的提纯和加工,是人类视觉的基本取向;但观看,显然不止于此。
赫胥黎认为:看得清楚是想得清楚的结果。我们只有认真“思考”了某事物,才能真正“看见”某事物;观看,是感觉、选择、理解的总和;它由观察的起点抵达观念的高度,又由此产生新的观看,以及新的观念。它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意义。
布拉克作品 不妨以我们上回提到的立体主义为例。立体主义不再提供一种仅限于空间维度的观看,它引入时间,将同一事物出现在不同时空的片断聚合在一个画面里,一次性呈现,让观看者获得在现实中不可能得到的观看体验。艺术家不再像古典写实那样,从单一透视点出发,去获得逼真的立体效果;而是从任一角度出发,将各种部分整合,以展示事物复杂的全貌。 毕加索作品 因此,从画面上看,立体主义是脱离现实的,即我们肉眼所习见的那种真实;但从更深刻的意义说,它却使我们更加逼近真实。因为这种“真实”并非是观看的应激反应,那必然受制于某个限定的角度和层面,而是源于洞察力对真实的获取。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真实,这才是人们观看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前所述,这一命题一直贯穿着艺术史。在立体主义之前,塞尚说:既然我们的双眼所见并非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绘画只提供一个视点?而我们又凭什么断定这是真实的?于是,塞尚用“双眼”画水果、花朵和瓶瓶罐罐,这些作为传统题材的静物,以两种视角同时出现,它们失去了透视的纵深感,却释放出了更多的视觉信息和更为整体的真实。 塞尚作品 塞尚使观看不限于某个细节(单眼)的纠缠,而致力从各个事物的总体关系把握(双眼)上去表达事物的本质。他对立体主义、以至整个现代主义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 马列维奇著名的黑方块 蒙德里安的网格 而立体主义之后的抽象主义,则进一步摒除了视觉的叙事性,一个纯粹的形象,一个没有任何认知线索的形状、色块、线条使观看也变得极为纯粹。 当人们站在一幅抽象主义画作前,不再像以往,有一种透过画框向窗外瞭望去观看一个场景的感受,窗子已经关上了,观看指向画布本身,指向那些视觉里最为基本的构成,指向极简中包涵的终极问题。 罗斯科作品 当观看不再受到已知世界的任何打扰,它在失去地图和路标的同时,也彻底自由了。思绪可以尽情飞翔,不再受困于理性与知识的束缚,不再被解释与故事所牵绊,虽然那些相当迷人。 波洛克作品 换而言之,抽象主义从另一种角度探讨真实:它不在别处,它就在你的观看之中。
等到杜尚的《泉》出现,现成品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彻底模糊。当代艺术语境之下,艺术的观看与日常的观看,甚至经常互换,真实有了更多元、更多义的探讨方式,这就更好玩儿了。
杜尚《泉》 从以上简略的叙述,我们可以知晓:新的观看和新的观念是互孕而生、互相改变的。我们不能片面、割裂地去理解观看与观念,尤其在当下。 观看指向事物表面,却不止于表面;观念来源于深入事物内部的逻辑化思考,最终以可观看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发言,并改变既有的观看。
辛迪舍曼《关于历史的肖像》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 摄影在100多年时间里,快速完成了绘画曾经走过的写实-抽象之路,以它自己的方式回应着艺术恒久的命题,同时,使这一命题在“落差”(达弥施以此说明摄影的影响)中产生新的动能。 相机、镜头的迭代更新不断突破摄影的技术屏障;手机与互联网改变了摄影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电脑合成使虚拟与跨界随时可行;人际交往向图际交往的转变使摄影成为语言、媒介、社交方式甚至一种人的存在方式。 不必赘言摄影-影像-图像暧昧而复杂的当代史,我们以一位熟悉又陌生的摄影家来举例说明。他就是托马斯·鲁夫。 托马斯·鲁夫曾反复强调自己对“真实”的关注,并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自己的作品看起来远远超出了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归类,但就对“真实”的探讨而言,自己称得上是以新客观主义打底的贝歇夫妇最忠诚的学生。 的确,鲁夫总是不断抛出完全不同的系列,其样式的丰富、指涉的广泛、主题的多向、视野的开阔,蔚为壮观。无论是传统的蓝晒、还是当代的现成品(摄影家可以不再用相机创作),他都能信手拈来,在各种时态和语境中转换自如;无论是具象的人物,还是抽象的光影,以至去物属性的图像,他都能使之成为对现实的解剖以及对摄影自身的探险。 以上为鲁夫作品《肖像》 鲁夫的代表作《肖像》,被认为是对桑德基于类型学理念和以符号对应关系为阐释的肖像摄影的反动。桑德使每一个人的肖像充满某类特定人群的具体特征,因而成为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而鲁夫则刻意去除这些可以分门别类的线索。 桑德《时代的面孔》 一方面,这些人物毫发毕现,有着不容质疑的真实;另一方面,所有真实的证据都被抽离了,观看者面对他们,茫然无绪、一无所知。因此,鲁夫以这部作品对以往的摄影观看提出质疑,同时指出,摄影在越来越具有超强观看能力的同时,关于真实的观念将更加无所依傍。 《循环》 类似这样的矛盾,其实可以一直玩下去。众所周知,图像构成了第二现实,而图像本身,又可以成为对自己构成的第二现实进行批判与瓦解的新的存在,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1
, Processed in 0.07593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