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一个工作坊的得与失

2018-4-2 16:32| 发布者: cpnoz| 查看: 919|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来自: 李楠工作室

摘要: 11月21日,广东省摄协第一个青年专业工作坊:塘厦“深度+”摄影工作坊结业典礼暨作品展开幕。本次工作坊由我和著名摄影家颜长江担任导师。从省内百余报名者中选拔出的4位学员赵崇毅、蔡嘉朗、杨千帆、莫文绍,在一个 ...

11月21日,广东省摄协第一个青年专业工作坊:塘厦“深度+”摄影工作坊结业典礼暨作品展开幕。本次工作坊由我和著名摄影家颜长江担任导师。从省内百余报名者中选拔出的4位学员赵崇毅、蔡嘉朗、杨千帆、莫文绍,在一个月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4组作品。这篇算是一个工作手记,谈谈得与失。


 

展览前言:

 

作为最能直接反映现实的艺术手段,摄影真正的价值,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最大化;而对于个人而言,它只有在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才能最大化。


这一朴素的道理,值得在一个影像泛滥、套路纵横的时代一再重温。


摄影的终极并非视觉,因为它所提供的,并非观看的材料,而是赋予观看非此不可的意义。这既决绝,又生动;既丰盈,亦艰辛。


从时间手中夺取的只言片语,何以连缀成章、变为对世界不朽的书写?摄影师的分野,自不在形而下,也不全在形而上,而是上下求索之间,由一具活生生的肉身打通的诸般关碍。


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工作坊所做的,就是在正以惊人速度横向蔓延的摄影生态中,进行一种纵向夯实挖掘的尝试。所谓“深度”,是指同时并行的两个维度:外部世界与自我内心;而“+”,则是指其永无止境。


这也是摄影必须同时面对的两个问题。


4位摄影师所呈现的塘厦,从刚开始相似的风景碎片,慢慢走向形神各异的世道人心,这种差异与变化,是他们各自秉性、眼光差异使然,也是他们不断调整内外两个维度关系所得到的成果。


或以寸进,或以丈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关系,也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摄影。4个人,有了完全不同的塘厦,而且,是人气扑面的塘厦。而这,是所有人真正努力想要的。



赵崇毅作品《下班》

下班时分,一条普通的城市通道,车水马龙,光怪陆离。我尝试用最简朴的手法,将他们的肖像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希望从这些简单的脸谱中,获取多元的社会信息,映照我们的内心判断。


对塘厦而言,这些普通人的肖像就是城市“迷”一样的风景,是人性探索的窗口,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工作坊开始之初,几位学员不约而同地交上了“荒诞的风景碎片”,画面其实不错,但我们还是狠心地打回去了,强迫他们去直接面对人。


原因很简单,无论摄影拍的是什么,其实都是在拍人,而照片,最终也是给人看的如果不能解决好“人”的功课,摄影的功课可能永远毕不了业。

这并不是说摄影师就不能拍景观、拍物件,其实拍什么都可以,怎么拍也都可以,只要你明晰了主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这一逻辑的明确建立,对人这个主体的体味、观察、认知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基础。


老赵这一组作品拍摄地点是一个人来人往的桥洞出口处,借助街灯和汽车灯光,现场抓拍一个个下班族的肖像。这个时段的人们,正处于一种从紧张向松驰过渡的暧昧阶段,神情眼色,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正好让摄影师乘虚而入。

这让我想起波黑艺术家布拉措.德米特里耶维奇的作品《过客》:巨大尺幅的肖像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但艺术家却将照片置于欧美各个著名城市的大型建筑与广告牌上,宛如为普通人所树立的纪念碑。


从杂乱的动态环境中提炼出单纯的静态肖像,这是赵崇毅对“人”的理解。当然,肖像的瞬间是需要高度精确把握的,现在质素有限,在这一方面,老赵还可以做得更好。


 

蔡嘉朗《三色》


塘厦,极富广东特色的一个富裕小镇。我以三种色彩作为线索对塘厦多元的风貌进行重组,从环境,经济,文化和生活几方面进行拍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绿灰蓝,既是我对塘厦特点的提纯,也是这座小城各种现实片断有机结合的桥梁;同时,它们也表达了我对塘厦的观点。绿,表示塘厦的“绿色”发展理念;灰,表达极速发展的塘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过渡时期的平常状况;蓝,体现塘厦作为工业重镇的产业特色。

出生95年的蔡嘉朗是最年轻的学员,也是最早完成开题的,他非常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思路很清晰,也很准确,视觉敏感和视觉提炼能力都不错,结合他报名时提交的作品,技术语言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他喜欢“剧场摄影”,灯光、道具、布景都不错,就是人物缺少了点荷尔蒙,这很可能变成一种好看但空洞的“行货”。

我们可以做一种很冷静很理性的摄影,甚至将一切所见物化。但是,这其实是一种精确控制后的结果,与没有能力把握只好保持疏离是不同的。


“物”和“人”不同,物是任由摄影师摆布的,摄影师不需要与物互动,关系是单向的。因此,如果摄影师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物化’摄影的状态,可能他自身也会面临一种“物化”。当然,嘉朗足够年轻,也有足够的才华,相信他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杨千帆《小镇人民》




客厅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重点,也是最为精心设计的共享空间。它是居家生活和社交宴客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不同的主人和家庭在客厅会充分体现不同的品味和意境,同时也会展示出相似阶层、群体的共同趣味。我通过客厅里的家庭合影,表现每家每户显而易见的不同,以及他们微妙细腻的相同,由此,折射出一个发展中的珠三角经济强镇的普通人生活现实,以及他们流露在画面里每一个细节的精神追求。     

 



千帆的这组作品,最初我是不太满意的。因为类似的环境肖像已太多,几成套路,但如长江言,表现珠三角洗脚上田后的富裕阶层的作品并不多。于是我提醒千帆,拍摄时要注意这些客厅的“不同”,更要注意它们的“相同”,后者其实更重要。因为“不同”是必然的,而“相同”才是表现共性、规律、特点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就是作品的核心主题。


并不善言辞的千帆在短短时间里走入60多户人家,说服他们拍下全家福,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那一刻我就超越自己了!但他还是犯了一个错误:拍摄时很多没有拉上窗帘。这是一个极其细小而很容易被忽视的动作,但是,却暴露了千帆的问题。他没有意识到窗帘在一个客厅布局里的重要:这些家庭的窗帘,花色、款式非常相似,说明他们的审美趣味的趋同。另外,没有窗帘的遮挡,照片的光线和画面也比较零乱。所以,一张照片的成败全部取决于细节。



某种意义上,工作坊就是专门试错的。所以,搞清楚了问题之后,这组作品反而是特别值得继续完成的。如长江所说,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少有的视觉标本。千帆有特别强的学习能力,这一点会帮助他成功。



莫文绍《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0 , Processed in 0.10201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