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哪个神仙,就随便建一个”的河北易县奶奶庙,让国人开了眼界。其实,各种奶奶庙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与时俱进,欣欣向荣。 80后摄影师多吉拍摄了奶奶庙同仁们的另一面:诸神被随意制造,也被随意抛弃。即使在被膜拜之时,也被随意置于各种场景混搭之中。 在这种随意之下,诸神们却有着极其精准的现实诉求和功能定位,粗制滥造的泥塑木偶,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现世所需,无一不可向“神”索求。 “神”不是“人”的创造者,“人”才是“神”的创造者;有趣的是,创造者向受造者虔诚跪拜、供奉香火时,完全是因为坚信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 中国的民间信仰,可谓“诸神随意”;但在这荒诞的“随意”之下,却又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能读懂这个逻辑,大致才能读懂博大精深的中国。 多吉作品:《诸神随意》 信仰,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长期持有并加以捍卫的信念。它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和意识行为。信仰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如道教天人合一的信仰、上帝的信仰、佛陀的信仰、科学的信仰、对金钱、权利、地位、声誉、美色等等的痴迷和追求也属于一种信仰。 不管信仰的种类有多么不同,但是信奉者对信仰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将信仰内容视做人生各个方面的最高追求目标,所有的行为和精神活动都以遵循这个原则为准绳。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具有多教统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似乎什么都信,什么又都不信。各路神灵不问出处,有神就下拜、临时抱佛脚。种种现象显露着这种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中国式信仰的特色是含混的,对个体的崇拜始终贯穿着国人的生命始终。 偶像很容易被树立,也很容易被淡忘,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像也在不断地变化。 信仰可以分为内在与外在的两种表现形式。内在的信仰是超验和无形的,如何能让现实经验世界的人来认知信仰,那就需要借助外在有形的物质载体来将其具象化。 各种神像便是用来给信奉者提供可视化认知的,甚至超越其本来的意义。 当我偶然看到一些被遗弃或等待焚烧的神像,便开始拍摄这组作品。神像是神的化身,但有时也是装饰品、甚至废弃物。信仰,竟是如此地脆弱。 不可否认,普世的善良的民间信仰能够给普通人安慰,如同在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里滴下的润滑油;但如何重塑信仰和寻找精神家园,也许是亟待我们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多吉所拍摄的,其实是随处可见的景象。就这样一个选题而言,摄影的表现应当重过摄影的呈现。如何以精当的视觉关系去传达主题的多个层次,是他接下来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事情。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系统里,“神”与“人”的界线十分清晰,却又相当模糊。“人”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神”,有时候,干脆就是将一个“人”造成了“神”。“神”强大无比,又脆弱不堪;“神”高高在上、又体贴入微,完全取决于“人”的需求。 这是人的愚昧,却也是人的狡黠。 人情世故与神仙天堂水乳交融,很多问题,便不成其为问题了。 或者说,正因为人的问题总是绵绵不绝,所以,神的队伍总是浩浩荡荡。 他们在香火缭绕中笑看人间,由衷地曰: 诸君, 请随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5 , Processed in 0.11778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