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之后,布列松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把他拍摄的照片发表在《生活》、《皇后》杂志上,很快,国内就展开了一场对这个“反华分子”的大批判。 对布列松的批判主要有以下观点: “当布列松以他在我国拍摄的照片,对我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作了可鄙的歪曲之后,他的面貌就明摆在大家面前。” “他的所谓‘口味’就是他的立场、观点和目的。他的作品为美国反动杂志所欢迎,正是因为他的作品适合资产阶级的口味,而资产阶级报刊为他大肆宣扬也并不是偶然。” “(他的照片)实际上是否定了我国1958年‘大跃进’的成绩,在客观上为美帝国主义的反华宣传服务。” “对我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作了可鄙的歪曲,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伪装公正、客观和真实,实际上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和观点十分鲜明……他们的镜头对准进步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像熟练的侦探一样,快速抓取那些表面的、个别的、偶然的东西,来代替生活中的主要、本质的和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现象,极尽歪曲诽谤之能事。因此,它是现代资产阶级流派中最能迷惑人,也是最反动、最危险的一派。”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歪曲和恶毒的宣传。” …… (布列松表示一脸懵逼。) 既然布列松这么可恨,他为什么会被邀请来华拍照呢? 因为,在他来之前,我们是拿他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看待的。 1948年12月初,布列松作为《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飞抵北平,在国民党溃败前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景象,他拍摄的很多照片,反映了中国这个大变革前夜的真实的社会状况,其中有很多人民在变局中忍受苦难的场景,也有“仁慈和平和”(布列松语)的状态。回国后,他出版了一本画册,叫做《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这本书的序言由中国人民的另一个老朋友,让·保罗萨特撰写。 他1958年来华前,国内对于他的这本画册评价很高,认为是“以中国的新旧对比,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并客观报道了中国的新生。” 他这套摄影集中出现的照片是这样的(部分摘选): 故宫城外练太极的人们。 旧书摊上的阅读。 1948年12月,北平,街头古董店。 1948年12月,北平,城内正在乞讨的难民母子。 1948年12月,北平,来到城里贩卖蔬菜的农民正在吃饭。 1948年12月,北平,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这群国民党征召的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抢购黄金风潮,由于纸币贬值,国民党决定每人可以兑换40克黄金, 12月消息传出,数以千计的人们排队等待,有十人拥挤致死。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穷人撕开码头上的棉包。 很多人在内战的最后一个冬天饿死或冻死。 1949年,上海。慈善机构的一群孩子等着分发大米。在那儿,他们接受教育并得到极少量的食物。这所学校是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女士建立的。 上海,Nan-too庙中。这个看门人在他的崇拜神像的阴影中熟睡。 一个上海街头叫卖者。他卖花生和中国烟,这些中国烟好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仿冒外国的牌子。在他背后是一个书店,书店的橱窗里一起摆放着蒋介石元帅和孙中山的肖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54 , Processed in 0.16979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