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视觉以思想,给思想以视觉 ■ 杨延康作品《藏传佛教》之一 在一个深度稀缺的视野背景下,尝试简析三点:何为“深度”?为何“深度”?以及如何“深度”? ■何为“深度”? “深度”在摄影的语境中,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深度。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主体介入的深度: 主体的拍摄行为实际上是一次深入体验和调查:摄影师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现象、群体、或任何一种具备典型意义的社会存在形态,观照、揭示或批判其某种内在特质,并凝固主体鲜明而深刻的评价与观点。 这意味着摄影师必须以独立人格对所关注题材进行以揭示真相为目的的详细、系统和不为任何利益左右的影像纪录。它重在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对纷繁芜杂、甚至众说纷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分析。 一个成熟的深度专题作品,包括了完整的事实要素,缜密的逻辑链条、平衡的叙述结构、和由此隐含的摄影师的调查过程——浮光掠影还是鞭辟入里。 □作品立意的深度: 从主体角度讲,作品的深度是摄影师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他个人心智和眼光的投射,也最能反映摄影师的内在气质与底蕴; 而从文本角度讲,深度摄影专题既是摄影语言、功能、表现形式等的高度综合运用和集大成之反映,也是摄影社会、文化属性最深刻、最具代表性和发展性的文体。 正是因为摄影能够以深度表现出对于社会进程的纪录、思辩、甚至干预,摄影才脱离其纯粹的工具意味成为一种表达。 □观看延伸的深度: 影像的奇妙在于它永远不会只给你看到的那么多。现代社会,不传播,无价值。有没有传播力,能否深入人心,考验着每一位摄影师。 在经历了一群又一群人、乃至一代又一代人的观看之后,对于影像的解读甚至超越作品原有的边界限。在观看与被观看的互动之中,二者与时俱进、岁久弥深。 ■为何“深度”? 显然,上述已经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摄影,不仅仅是诉诸视觉的。 摄影,不是只提供照片用于观看,而是要提供观点引人思考——照片是主体评价的产物。 因为正是摄影师的主观意识在确定照片里所有元素形成何种关系时按下快门,而图片的意义正是通过这种关系来表达。 由此可见,图片的内在评价性才是图片最大的卖点——就像我们描述很多经典图片时经常说:它的价值在于真实地纪录了那一个历史时期的XX。而这个“真实纪录”正是摄影师彼时彼地的一次主观体验与作为。 在这里,真实恰恰是内在评价性的体现,而主观意识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如果我们就此大胆地说一句:摄影,越主观,越真实。那实际意味着摄影的真实正在于摄影者的主观感受加诸客观世界形成的价值判断。 过去我们一直不敢、或不好提摄影的“评价性”。在某些时期,要么鼓吹摄影艺术论——风花雪月空虚的唯美;要么鼓吹摄影客观论——世界上有绝对的客观吗?以“客观论”剥夺人作为主体评价的权利,与以风花雪月消磨人作为主体评价的动力一样,都是一种倒退。 ■如何“深度”?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有一些方向和方法应有益助。 择其紧要者说: 其一、观点的提出,必须基于全面与平衡的事实了解,而不是以个人偏私或利益作为标准。 一句话:深度基于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其二、观点的提出,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智慧,而是唤起世人对于习以为常的现实进行重新思考。让人们不断突破已知、固有的结论;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于世界的理性和警醒,捍卫人类的基本准则与底线,维持人类的精神高度。 一个真正伟大的摄影家,是可以被学习的,却是无法被模仿的;是可以被流传的,却是无法被消费的。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仅仅提供一种炫技的图式,或是仅仅依靠影像风格立世。而举凡风行者,多半在图式上相当乍眼,也容易上手。 “深度”不是为了成就个人;相反,每一位开掘了人类精神深度的摄影家,都奉上了个人宝贵的代价,乃至于生命。 其三,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将观点表达出来。这种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视觉理解力、视觉解析力和视觉执行力。 视觉理解力指:能够“看见”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视觉解析力指:能够以视觉思维和视觉语言来分析问题,能将观点“转译”为形象——技术与思想能够以内在一致的合力构建出独特的视觉外观和意义内涵; 视觉执行力指:精准到“像素”的控制力和作品完成度。 其四,深度不仅仅是在摄影的话语空间发挥影响力,它必须进入社会公共空间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只有这样,摄影,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建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形式进入到社会进程当中。 最后,请记住:深入成就深度。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4 , Processed in 0.07630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