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摄影关键词:碎片化

2018-5-2 15:35| 发布者: cpnoz| 查看: 1545|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来自: 李楠工作室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摄影,关键词之一便是“碎片化”。网络在打破世界原有的信息壁垒与边界同时,也在将信息分割成各种细小的“原子”,以不同的媒介融合形式,在各种传播渠道快速流动。网络上,总是不断有耸人听闻的消息, ...

互联网时代的摄影,关键词之一便是“碎片化”。


网络在打破世界原有的信息壁垒与边界同时,也在将信息分割成各种细小的“原子”,以不同的媒介融合形式,在各种传播渠道快速流动。网络上,总是不断有耸人听闻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又总是不断地被改写。


这是一个依赖信息而生存的时代,信息的交互方式,伴随着、也推动着人们的物理位移和心理位移。


这两种位移的速度、距离、频率、规模都堪称前无古人。时间被折叠,空间被积压,变动不居的时空关系,使得时间的“无常”和空间的“漂泊”成为当代两大摄影主题


相应的,影像表达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倾向,甚至成为一种潮流。


摄影的碎片化与信息、知识、阅读、思维乃至生活本身的碎片化完全暗合。它几乎就是后述种种的视觉化反射。


除此之外,数字技术与移动终端使得“随手拍”成为最便捷的拍摄方式。图像的获取可以极度随机。另外,在各种传播通道中,碎片化的影像既可零存,亦可整取,灵活机动,往往拥有比较高的传播效率


有意思的是,在这股碎片化的潮流中,也有一些摄影师用“碎片”本身对“碎片”提出思考。他们利用摄影对时空痕迹纪录的最原始功能,反思时间的“无常”和空间的“漂泊”;反思人类身处其间的困惑、焦虑、怀疑、疏离和不安全感;同时,也反思摄影自身的问题、探索摄影言说的可能。


今天在︱我见︱和大家见面的摄影师张锦旗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Myth·迷思》是他最新、甚至还未全部完成的作品,和他以前的《雾色》风格迥异,却又有迹可循。


这是一位摄影师以摄影表达的时间的无常,他希望这种“无常”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人本身的“无常”——魂无所依的失重。他有意选择手机,并利用手机非专业的成像特点,在随意得到的碎片中,让一切貌似的确定透出本来的不确定。“慢”的摄影,面对“快”的世界时,只能得到一片模糊。而且,世界越快,影像就越模糊难辨,越难以确定。这的确是一种“迷思”。


我欣赏他这种尝试。当然,基于这样的表达目的,他必须更为精心地经营与控制画面中的虚实关系以及这种虚实关系转换的指向以使作品脱离简单的光影玩味,更加具备“迷思”的隐喻。


另外在︱新人︱亮相的虫二(周丹),作品《弱水》、《无风的片刻》刚好关于空间的“漂泊”。虫二是从23位网络自荐摄影师中选出的。进入“李楠工作室”公众号可见他“没有终点的到达”。


我见Myth·迷思


张锦旗作品




经济的飞速发展让都市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社会更加多元化。人们快速地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悄无声息隐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所有人都像是活在不同次元的空间,彼此擦身而过,却从无交集。


我希望自己能够记录当下人们生活的痕迹。它不是简单的个体呈现,而是人们在快速移动中,依靠慢门构建出来的虚像。透过光的划痕,犹如一道道时间的切口,以期能将观者从虚幻的角度带进现实。



“迷思”一词是英语单词Myth的音译,意译为虚构的人或事。我试着以自身体验的角度去记录我们所生活的时代。


漫长而匆忙的时间里,我们与无数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看似现实的日常,在记忆里却是一片空白。我通过手机随机盲拍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所遇的感受,呈现不被记忆留存的痕迹。



下午五点至凌晨两点之间,都市生活的人们逐渐下班,随即开始夜生活,直至消失在大街上。我的大部分照片都集中在这一时段。我利用了手机在弱光下的劣势——对焦慢、快门延迟、颗粒大等来进行拍摄;透过光影的划痕来形成虚像。


我并不希望观者去识别具体的对象,而是希望观者透过这些时光的虚像,反观自身。


作者简介:

张锦旗,1978年生于河南,现居重庆。作品《雾色》,色影无忌2012年度新锐摄影师大奖获得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55 , Processed in 0.20569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