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约为《中国摄影》杂志5月号“生活的半径:王玉文摄影40年”专题所作评论。兼论纪实摄影。 远山隐隐,白雪皑皑,一株参天枯树虬枝盘曲。萧瑟寥远的背景前,竟然是一群喜悦祥和的主角:他们神色轻松,面带笑意,相望闲聊的姿态里,稳稳地透着一股笃定、踏实、和怡然的满足。 这幅照片构图端正,有些画意的审美,人物的神态捕捉又充分体现摄影瞬间的写实,在生活细节的叙事中有意识地展现人物积极的精神风貌,以及一种高度的认同感。这几乎是那个年代所普遍肯定的一种摄影风格:朴素的丰碑式摄影。虽然只是一张单幅照片,但它自给自足,充分完整;视觉元素相当丰富,意义却单纯明确,一目了然。 33年后,这位作者又在一个白雪皑皑的日子拍下了一幅照片。这次画面中没有人,只有几截横亘的巨大油管局部,深绿褐黄的锈斑四处蔓延,恍惚间仿佛当年在地壳奔涌的石油,曾令举国欢庆。 再定睛,那只是岁月慢慢蚀刻的痕迹,简洁的线条区块意味冷峻,逼近的视角将一份流逝的孤寂展露无遗。这是辽宁抚顺石油一厂的遗址。 构图依然有严谨的审美意趣,但对具象的完整摄取已代之以富有象征性的片断选择,这不是一张完整的照片,它只是一部分遗留的碎片。与上一张照片相比,视觉元素大大单纯了,但意义却变得复杂而耐人寻味了。对它的解读,甚至可以是多义的。 显然,解说的内容与形式,角度与心境,在某些持续与深化之外,产生了变化。其实前后算下来有40年,这40年,是作者王玉文——中国著名摄影家厚积砥砺的职业生涯,也是他所拍摄的大东北变革转型的突困之年。 40年来,王玉文一次又一次在大雪中出发,踏上这片他熟悉的土地。雪落无声,而人,有歌哭欢笑、有百转千回;雪中的摄影家亦无声,他只是默默地将自己对这歌哭欢笑、百转千回的守望与思索,埋藏在一幅又一幅无声的照片里。 王玉文说:正是1990年代东北由辉煌向衰退的转折,使他真正意识到,他必须用相机将这一切纪录下来。虽然在此之前,他个人的摄影事业已然有了辉煌的初兆。 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的“工业摇篮”、得天独厚的石油、矿产、森林、土地资源,加之政府不遗余力的政策倾斜和配置性资源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资金和人员不断注入,使东北成为集石油、钢铁、机械、汽车、化工、航天、军工等体系全备、水平领先的中国最大工业基地。此外,这里还有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大庆油田;著名的抚顺、鸡西、鹤岗煤矿; 鞍山、本溪铁矿,构成了支撑中国的能源供给。而著名的“北大荒”,以每年6千亿公斤的粮食产量,被誉为 “天下粮仓”。建国初期,东北三省GDP总量一度占据全国的85%。 与工农业的繁荣和经济领跑地位相配套的,是“铁人精神”这样的先进典型、“工业宪法”这样的创造性术语,以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燃烧的激情。 这一切,都是王玉文的“身边事”。王玉文一直坚持,摄影就是拍好“身边事”。 开篇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摄于这样一个年代。你会看到,即使是路人,也在散发着那个年代的火热。 19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老工业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出现停滞甚至哀退。与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往日荣光的大东北,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性塌陷样本,国有企业转轨转制、甚至倒闭,大批下岗工人的出现,将那份怡然的满足与骄傲彻底打破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06 , Processed in 0.16843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