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王玉文的“身边事”,但这一次有些不同:王玉文的姐姐妹妹也下岗了,生计压力与失落困惑一齐涌了上来。王玉文是仁厚的兄弟,只能温言安慰姐妹:国家不会不管,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一次的“身边事”如何拍,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果说以前的“身边事”虽在身边,但与个人生命体验尚有一定距离,那么,这次的“身边事”就是手足之情、切肤之痛,是自己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摄影家如果没有从他所拍摄的那里领受过痛苦,他对他所拍摄的,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 在所有巨变的时代,宏大叙事总是诱人的,摄影的确可以竖立起视觉的丰碑,摄影家也可以扮演伟大的代言人与关怀者,但如果不曾在宏大中体会渺小,在巨变中经历伤痛,所谓代言与关怀,只能是出自旁观者的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 王玉文真正的自觉意识,是从这里开始。 他没有回避问题。他拍摄自谋生路的下岗女工:帽子、头巾、口罩将脸遮得严严实实,三五成群,拎着自己刷的打零工的牌子,眼神警惕而犹豫。这与树下等车的那几个人,掩饰不住的灿烂笑容何其不同! 近十年之后,王玉文以更为冼炼的手法拍摄了工厂遗址中废弃的石油管道。这一类照片,显然与他那些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不同。那些热火朝天的生产、那些粗茶淡饭的日常、那些黧黑质朴的面孔、以及那些艰苦劳作的工厂、矿区、油田……充分满足着人们对于“工人”形象的想像:乐于奉献、顽强坚韧、战天斗地,一往无前。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08 , Processed in 0.18721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